[发明专利]耐振动光电倍增管引线的点焊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83269.X | 申请日: | 200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7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段鸿滨;赵建荣;司永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9/02 | 分类号: | H01J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光电倍增管 引线 点焊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真空器件内部组装时用的点焊工艺,比如光电倍增管的引线与管芯各电极零件、引线与芯柱丝的连接时所采用的点焊技术,特别适用于对抗振动冲击能力要求较高的光电倍增管点焊工艺中。
背景技术
在光电倍增管的内部,引线主要起支撑、固定和电流导通作用,引线与待焊接部件点焊连接,具体的说:引线的一侧与管芯各电极零件点焊连接,引线的另一侧与芯柱丝点焊连接,在光电倍增管内部运动的电子最终通过引线和芯柱导出。引线与待焊接部件点焊的牢固程度直接影响光电倍增管抗振动的能力,而引线与待焊接部件点焊的牢固程度是由光电倍增管引线的点焊工艺决定。
传统的引线点焊工艺是先将引线弯曲一定角度,然后置于芯柱丝上,并且与芯柱丝相交形成一个夹角,交点即为焊点;引线与管芯各电极零件的点焊也需要先将引线弯曲一定角度,然后与焊接面接触并点焊。通过上述点焊方法的光电倍增管,在后续升温和降温处理后,引线将会先膨胀后收缩,使得焊接部位形成较大的应力,还会使管芯内部受力不均造成管芯歪、偏,甚至短路,而且在振动较强的环境下,焊接部位也容易脱焊,从而造成整只管子不能正常使用。另外,由于引线与待焊接部件只有一个焊点,所以要想加强焊接的牢固程度,只有加大焊接电流,但是这样的做法使得焊点及焊点周边氧化加剧,导致管子暗电流增加。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不同的点焊工艺:引线与待焊接的部件平行接触;首先在接触处进行点焊,焊点至少有两个;之后在接触处外面包裹一层软态镍片;最后或者将所述软态镍片与所述待焊接部件进行点焊,或者将软态镍片两端搭接起来在搭接处进行点焊。
使用上述方案后,由于增加了引线与待焊接部件的焊点,新增了包裹焊点的软态镍片,使得点焊的牢固程度显著加强,在有效保证不增加暗电流的基础上提高了器件整体的抗振动冲击性能,拓宽了产品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光电倍增管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光电倍增管引线与管芯各电极零件点焊工艺的示意图。
图3是光电倍增管引线与芯柱丝点焊工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光电倍增管构成的示意图,包括光电阴极1、管壳2、聚焦系统3、管芯4、引线与管芯各电极零件的点焊处5、引线6、光电倍增管芯柱丝7、引线与芯柱丝的点焊处8以及管芯各电极零件10。
图2是对图1中引线与管芯各电极零件的点焊处5的进一步示意图,引线6与管芯各电极零件10平行接触,在接触处点焊两个焊点,两焊点的间距在0.5mm~1.5mm之间,之后在接触处外面包裹一层软态镍片9,软态镍片9的宽度正好包裹住所有焊点即可,软态镍片9的长度至少能全部包裹住接触处。为了固定软态镍片9,需要将软态镍片9的边缘与管芯各电极零件10进行点焊连接即可,焊点11至少有两个,分布在软态镍片9的两侧。为了增加牢固度,也可以增加一处焊点,即在软态镍片9与引线6的中心处进行点焊连接。
图3是对图1中引线与芯柱丝的点焊处8的进一步示意图,引线6与芯柱丝7平行接触,在接触处点焊两个焊点,两焊点的间距在0.5mm~1.5mm之间,之后在接触处外面包裹一层软态镍片9,软态镍片9的宽度正好包裹住所有焊点即可,软态镍片9的长度至少能全部包裹住接触处。为了固定软态镍片9,将软态镍片9包裹接触处的首尾搭接起来,在搭接处进行点焊连接,至少有1处焊点。软态镍片9的固定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比如先将软态镍片9的一端与接触处点焊连接,之后对接触处进行包裹,最后在包裹的终端再与接触处进行点焊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32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血压计的压力显示方法及电子血压计
- 下一篇:一种浓缩西瓜汁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