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个microRNA在人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3737.3 | 申请日: | 2009-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6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武;王芳;杨桂花;王小爽;肖镇;高大;黄彬涛;王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A61K48/00;A61P3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0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个 microrna 急性 白血病 诊断 治疗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3个microRNA的功能及其应用,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在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明显减少的miR-451、miR-29a和miR-142-3p的功能及其在AML诊断、预后和治疗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miRN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其长度通常在19-25个核苷酸(nt)。在细胞核内,编码miRNA的基因首先在RNA聚合酶II作用下转录生成初级转录物,随后经过一系列剪切和向胞浆的运输过程产生成熟的miRNA分子。这些miRNA分子通过与靶基因mRNA分子互补配对抑制其翻译或使其降解(Voinnet O,Cell.136:669-87,2009)。自从1993年在线虫中发现第一个miRNA分子以来,到2009年3月,在Sanger miRBaseSequence database ver.12.0上共收录了9277个成熟miRNAs,其中人类miRNA 706个。miRNA已被公认为是多细胞生物基因表达转录后水平调控的一种普遍方式,而且最近的研究表明,miRNA还可以在不同层次调节基因的表达(如转录调节和表观遗传调节等),预示着miRNA更重要和深远的意义(Chang TC et al.,Annu Rev Genomics Hum Genet.8:215-39,2007;Stefani G et al.,Expert Opin Biol Ther.7:1833-40,2007;Bartel DP,Cell.136:215-33,2009;Gangaraju VK,et al.,Nat Rev Mol Cell Biol.10:116-25,2009)。随着研究的深入,miRNA已被证明在许多重要的生命过程,如发育、代谢、细胞增殖、凋亡及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miR-181被证明可以促进小鼠B淋巴细胞的分化;miR-1和miR-133在人心肌细胞发育中起重要作用;miR-24可以促进人骨骼肌的发育;miR-199a*通过参与ERK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凋亡;miR-34家族的几个成员则与抑癌基因p53协同作用参与了许多重要生理过程等(Chen CZ,et al.,Science.303:83-6,2004;Xu C,et al.,J Cell Sci.120:3045-52,2007;Sun Q,et al.,Nucleic Acids Res.36:2690-9,2008;Migliore C,et al.,Cancer Res.68:10128-36,2008;Yamakuchi M,et al.,Cell Cycle.8:712-5,2009)。
由于miRNA的数目相对有限(至今在人类发现706个miRNA),成熟分子的长度比较均一(约为19-25nt),这为整体规模上检测其表达提供了便利,也为其作为疾病或肿瘤标志物奠定了基础。已有许多针对miRNA与特定疾病相关性的报道,人们也开始探索这些miRNA分子作为新的分子标志应用于临床诊断并可能作为未来临床治疗的靶点。比如miR-9和miR-223与卵巢癌相关;miR-21在约92%的胃癌病人中表现为上调趋势;miR-34a和miR-7都以类似抑癌基因的功能在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生中发挥作用;miR-19a和miR-21表现出与Cowden综合症的显著相关性。在肿瘤治疗研究方面,引入miRNA基因治疗补偿缺失的miRNA基因已经在小鼠模型中取得很好效果。同时通过注射反义寡核苷酸可以直接作用于体内异常激活的miRNA,并且效果显著(Osaki M,et al.,Biomarkers.13:658-70,2008;Waldman SA,et al.,FEBS J.276:2157-64,2009;Nelson KM,et al.,Mol Cancer Ther.7:3655-60,200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37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天然固体清洁剂
- 下一篇:低游离MDI单体双组份无溶剂聚氨酯胶粘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