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系统及其运动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84259.8 | 申请日: | 200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4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阮晓钢;李欣源;赵建伟;韩红桂;王启源;于乃功;任红格;蔡建羡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5/00 | 分类号: | B25J5/00;B25J13/00;G09B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慧 |
地址: | 1001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平衡 机器人 系统 及其 运动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柔性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系统,包括电气系统和机械本体;其中,所述电气系统包括主控制器(1)、运动控制器(2)、辅助控制器(3)、电机伺服驱动器(4)、传感器、输入输出设备、直流电机(5)和电源系统;所述机械本体包括躯干(6)、柔性关节(7)、底盘(8)、保护支架(9)和双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躯干(6)为层式框架,顶板(11)上固定有至少一个摄像头(12),顶板(11)和底板(13)之间由隔板(14)分隔成若干层,躯干安装第一倾角仪(15)、第一陀螺仪(16)和超声波传感器(17);
所述躯干底板(13)和底盘(8)之间以柔性关节(7)连接;
所述底盘(8)为箱式结构,在其内部装载第二倾角仪(18)、第二陀螺仪(19),两个直流电机(5)分别固定在底盘(8)左右两侧内壁上,直流电机(5)的轴一端与双轮(10)的轴联接,另一端接编码器(20);底盘(8)底面安装有可拆卸保护支架(9),支架(9)末端有悬空脚轮(21);双轮(10)的轴心位于一条直线上;
所述柔性关节(7)的顶端和底端为上支承圆盘(22)和下支承圆盘(23),剖面为“凸”字形,上支撑圆盘和下支撑圆盘的中心通孔用于穿过电线;在上支撑圆盘凸台面上,以沉头螺丝(45)固定上支座(46),上支座(46)的方形底板中央开通孔,与支撑圆盘通孔孔径相同,装配时两孔同心,上支座(46)的底板两侧有竖起的圆顶角剑头形支座壁,其上开有同心的通孔,在下支撑圆盘(23)的相同位置以相同方式固定下支座(47),下支座(47)与上支座(46)不同的是其两个侧壁均为双层,令上支座(46)侧壁可插入间隙紧密配合,另外,下支座(47)的壁通孔直径略小,上支座(46)两侧壁上的通孔中分别插入铜套(48)后与下支座(47)的侧壁通孔直径相同,上支座(46)和下支座(47)装配时两侧壁通孔同心,在其中分别插入转动轴(24),并以挡板(49)固定,使得上支承圆盘(22)和下支承圆盘(23)能够以转动轴(24)为铰接点转动;转动轴(24)向外的延伸部分,各固定一个双臂扭簧(25),扭簧(25)的上臂固定在上支承圆盘(22)上,扭簧(25)的下臂固定在下支承圆盘(23)上;在上支承圆盘(22)和下支承圆盘(23)之间压紧固定一段圆柱弹簧(26),其两端分别套在上支承圆盘(22)和下支承圆盘(23)的凸台外;
所述主控制器(1)为嵌入式计算机系统;
所述运动控制器(2)选用数字信号处理器系统;
所述辅助控制器(3)选用单片机或数字信号处理器系统;
所述传感器包括:检测机器人躯干(6)和底盘(8)俯仰倾角变化的第一倾角仪(15)、第二倾角仪(18),检测机器人躯干(6)和底盘(8)俯仰倾角速度变化的第一陀螺仪(16)、第二陀螺仪(19),检测直流电机(5)转角变化的编码器(20),检测图像信息的摄像头(12),以及检测障碍物距离信息的超声波传感器(17);
所述电气系统的连接关系为:主控制器(1)与运动控制器(2)、辅助控制器(3)、输入输出设备连接;运动控制器(2)与第一倾角仪(15)、第二倾角仪(18)、第一陀螺仪(16)、第二陀螺仪(19)、编码器(20)、伺服驱动器(4)相连接;辅助控制器(3)与超声波传感器(17)和遥控接收器(27)连接;摄像头(12)与主控制器(1);伺服驱动器(4)与直流电机(5)连接;电源系统连接各电气设备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系统包括:充电电池(28)、转换电压的电源继电器板(29)、监测电池电压的电源监控板(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机(5)选用直流力矩电机或直流无刷电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输出设备包括:键盘(31)、鼠标(32)、遥控器(33)、显示器(35)、麦克风(36)、扬声器(3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425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抹灰轻钢复合墙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下一篇:组合自保温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