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亚微米光栅导光板与背光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86233.7 | 申请日: | 2009-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67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谭峭峰;牛可;金国藩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F21V8/00;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邸更岩 |
地址: | 100084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米 光栅 导光板 背光 模组 | ||
1.一种亚微米光栅导光板,包括导光基体、入光面、下表面、截面以及连接入光面和截面的出光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为亚微米光栅结构的面,该亚微米光栅结构的周期大小随着远离入光面端呈分段递减分布,并且每一段内的亚微米光栅结构为等周期光栅,周期大小为亚微米量级,亚微米光栅结构的周期大小从0.8μm递减至0.2μm;所述亚微米光栅结构对入射光发生衍射,使得光能量在出光面重新分配;
衍射光包括透过亚微米光栅结构向上传播的透射衍射光和被亚微米光栅结构反射后返回导光基体中传播的反射衍射光;通过对不同区域入射光的反射衍射光的衍射效率的控制,使得出光面上照度较强区域的入射光有更多的光能被反射回到导光基体内继续传播,并从出光面上照度较弱区域出射,匀化了出光面的光能分布;所述导光基体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所述入光面和下表面的夹角为45°~90°。
2.一种亚微米光栅导光板,包括导光基体、入光面、下表面、截面以及连接入光面和截面的出光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为亚微米光栅结构的面,该亚微米光栅结构的周期随着远离入光面端呈连续递减分布,周期大小为亚微米量级,亚微米光栅结构的周期大小从0.8μm递减至0.2μm;所述亚微米光栅结构对入射光发生衍射,使得光能量在出光面重新分配;
衍射光包括透过亚微米光栅结构向上传播的透射衍射光和被亚微米光栅结构反射后返回导光基体中传播的反射衍射光;通过对不同区域入射光的反射衍射光的衍射效率的控制,使得出光面上照度较强区域的入射光有更多的光能被反射回到导光基体内继续传播,并从出光面上照度较弱区域出射,匀化了出光面的光能分布;所述导光基体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所述入光面和下表面的夹角为45°~90°。
3.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和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采用亚微米光栅导光板,该亚微米光栅导光板包括导光基体、入光面、下表面、截面以及连接入光面和截面的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为亚微米光栅结构的面,该亚微米光栅结构的周期随着远离入光面端呈连续递减分布,周期大小为亚微米量级,亚微米光栅结构的周期大小从0.8μm递减至0.2μm;所述亚微米光栅结构对入射光发生衍射,使得光能量在出光面重新分配;
衍射光包括透过亚微米光栅结构向上传播的透射衍射光和被亚微米光栅结构反射后返回导光基体中传播的反射衍射光;通过对不同区域入射光的反射衍射光的衍射效率的控制,使得出光面上照度较强区域的入射光有更多的光能被反射回到导光基体内继续传播,并从出光面上照度较弱区域出射,匀化了出光面的光能分布;所述导光基体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所述入光面和下表面的夹角为45°~90°。
4.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和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采用亚微米光栅导光板,该亚微米光栅导光板包括导光基体、入光面、下表面、截面以及连接入光面和截面的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为亚微米光栅结构的面,该亚微米光栅结构的周期随着远离入光面端呈连续递减分布,周期大小为亚微米量级,亚微米光栅结构的周期大小从0.8μm递减至0.2μm;所述亚微米光栅结构对入射光发生衍射,使得光能量在出光面重新分配;
衍射光包括透过亚微米光栅结构向上传播的透射衍射光和被亚微米光栅结构反射后返回导光基体中传播的反射衍射光;通过对不同区域入射光的反射衍射光的衍射效率的控制,使得出光面上照度较强区域的入射光有更多的光能被反射回到导光基体内继续传播,并从出光面上照度较弱区域出射,匀化了出光面的光能分布;所述导光基体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所述入光面和下表面的夹角为45°~9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623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