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7390.X | 申请日: | 200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01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施宣明;李福佑;魏江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均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 | 分类号: | G02F1/133;G06F3/045;G06F3/044;G06F3/046;H01Q1/24;H01Q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518106 广东省深圳市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面板 液晶显示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写输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手写输入功能的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随着输入技术和显示技术的发展,将常用的液晶显示器和手写输入装置相结合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
现有技术中,使液晶显示器具备手写输入功能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如下几种。首先,手写输入按照实现原理可以分为电阻式、电容式和电感式。电阻式和电容式的手写输入装置以识别触摸动作来接收输入信号,一般将独立的电阻式或电容式手写输入板组装在液晶显示器的外侧,即朝向观看者的一侧,以便接收触摸输入动作。电感式手写板以接收电磁感应笔的电磁信号来识别输入位置,通常也作为一独立部件组装在液晶显示器的外侧或者是背面,例如背光模组的后面。
上述实现液晶显示器手写输入功能的方案存在的缺陷是:手写输入板作为一独立部件会增加液晶显示器的厚度,与液晶显示器向轻薄化发展的趋势不符;手写输入板与液晶显示器在组装时会出现组装不稳定、不牢固的问题,导致输入精度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器,以提高液晶显示器手写输入的精度和可靠性,且满足液晶显示器轻薄化的发展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其间填充有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分别包括第一衬底基板和第二衬底基板及其上形成的多膜层结构;所述第一基板背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贴设有偏振片,其中,所述液晶面板还包括:
触摸式输入结构,贴设在所述偏振片背离所述第一基板的外侧表面上,用于识别触摸信号;
电磁式天线阵列,至少包括第一方向导线和第二方向导线,所述第一方向导线和所述第二方向导线分别由导电材料制成,形成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和第二衬底基板之间的任一膜层上,与所述多膜层结构中的导电材料保持绝缘,所述天线阵列用于识别电磁信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本发明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框架和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液晶面板嵌设在框架之中;所述触摸式输入结构和电磁式天线阵列均连接在所述控制装置上,用于传输触摸信号和电磁信号进行识别。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采用在液晶面板内集成天线阵列,在偏振片上集成触摸式输入结构的技术手段,使液晶显示器能够同时具备电磁感应识别手写输入和识别触摸输入的功能,且由于天线阵列集成在液晶面板内,触摸式输入结构集成在偏振片上,所以几乎不增加液晶显示器的厚度,满足轻薄化要求,且减少了组装成本。天线阵列、触摸式输入结构与液晶面板的紧密结合,还可以避免组装产生的误差,能够提高识别的精度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面板的局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面板具体实施方式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面板中偏振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面板中四线电阻式触摸屏结构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面板中五线电阻式触摸屏结构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面板中偏振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显示器中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均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台均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73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