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弹道鲁棒优化设计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7508.9 | 申请日: | 2009-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9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宋建梅;张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6N3/12;F42B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张利萍 |
地址: | 100081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道 优化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鲁棒优化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导弹弹道的鲁棒优化方法,属于导弹弹道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满足武器系统作战要求的最优弹道设计技术始终是导弹弹道设计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导弹弹道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导弹在一定的约束和干扰条件下,能够精确命中目标,即脱靶量最小,有时还会要求导弹以一定的着角命中目标,以增大命中威力,提高打击效能。
导弹在飞行过程中,有的全程采用一种制导指令形式,有的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制导指令模式,并根据一定条件进行切换。有的人采用人工试凑的方式设计弹道参数,设计周期长,且不能达到最优性;有的人也采用优化方法对弹道参数进行优化,但只在导弹无扰情况下寻找最优参数,弹道参数缺乏鲁棒性,一旦有导弹初始扰动、气动参数浮动等干扰因素加入,将增大脱靶量,甚至可能导致导弹脱靶或命中着角不能满足要求;对于分段不同制导指令形式的导弹,有的人还将各制导段分开设计,根据最终打击精度,制定各段优化目标,各段各自孤立设计各段的优化参数,这样就造成组合在一起的弹道参数并非最优弹道参数,即打击性能并非最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弹道设计中的最优性和鲁棒性兼容问题,提出了一种弹道鲁棒优化设计方法。
该方法根据武器系统制导总体要求,确定各段制导指令表达式,并将指令表达式中的待定参数和各制导段的切换条件设定为待优化参数。以导弹最终打击性能要求为目标函数,在武器系统的一系列约束条件下,考虑导弹飞行过程中的各种主要干扰因素,采用最大最小优化方法与遗传算法优化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弹道参数进行鲁棒优化设计,综合优化得到导弹各段制导指令参数,优化得到的弹道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最优性,设计过程减少了人为试凑因素,且设计周期短,便于工程实现。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弹道鲁棒优化设计方法,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根据武器系统制导总体需求,确定各段制导指令表达式,并将指令表达式中的待定参数和各制导段的切换条件设定为待优化参数。如对于一般自寻的反坦克导弹而言,弹道一般由程控段和末段比例导引段组成,其程控段可采用姿态控制指令形式为:
其中,M为弹目距离或其他可测弹目相关变量的函数,a和b为待优化参数;
当末段为一般比例导引弹道形式时,则其表达式可为
以c(待优化的常值)作为末段比例导引的起控条件;
则参数a和b、启控条件c、比例导引系数N为待优化的4个弹道参数。
2)确定导弹发射和飞行过程中所受的主要扰动及扰动的最大幅值,并将其组合为导弹的n种仿真扰动状态。
3)根据武器系统要求,确定优化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若武器系统只有打击精度要求,可令脱靶量最小为目标函数;如武器系统还要求命中着角,则可以将脱靶量要求变为约束条件,而以弹着角最大作为目标函数;还可以将脱靶量和弹着角进行加权处理,共同作为目标函数。
根据武器系统要求、弹体结构以及弹上制导控制部件的物理特性,确定优化约束条件。
例如要求导弹过载、攻角、导引头框架角和弹目视线角速率、舵偏等小于一定值。
4)确定遗传算法中的诸参数,根据各待优化参数的初始值范围,随机产生要求的m个个体构成遗传算法的初始种群。
遗传算法的参数设置为:交叉算子采用算术交叉,变异算子采用均匀变异,根据系统需要设定最大遗传代数。
5)对每个个体进行n种导弹扰动状态下的弹道仿真,选取n种情况下对应函数值最小的作为该个体的函数值;从m个个体对应弹道仿真的函数值中,选择出最大函数值对应的个体,作为这一代中的最优个体。即应用最大最小优化方法,选择每一代中的最优个体。
6)判断是否满足终止条件。
如果不满足终止条件要求,则把从上一代得到的最优个体应用复制、交叉和变异算子对种群进行操作,产生下一代种群,并返回步骤5)。
如果满足终止条件要求,则输出最优个体对应的弹道参数值,得到鲁棒最优弹道参数。
至此,通过上述6个步骤完成了弹道的鲁棒优化设计,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75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分布式在线测温系统
-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光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