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体吸排输液软管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88030.1 | 申请日: | 2009-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2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杨涛;谭晶;姬惠元;何金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光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五洲燕阳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1/08 | 分类号: | F16L11/08;B29C47/06;B29C47/20;B29C63/34;B29C35/06;B29D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1000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轻体吸排 输液 软管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软管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轻体吸排输液软管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吸排软管大都为橡胶管。为了使橡胶管在工作时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通常会在橡胶管管壁中缠绕钢丝或夹设织物层。钢丝呈螺旋形缠绕在管子上,在使用过程中钢丝受到来回的弯曲,这种弯曲变形很容易使其折断而导致内管穿孔,另外橡胶管整体性差、不耐高压、重量重、弯曲半径大、易老化、内壁易脱落及易被腐蚀。在橡胶管管壁中夹设织物层,织物层通常需要裁剪成条状,并包覆在内层管壁上,由于受织物层上的经线与裁剪线之间锐角夹角的限制,使得织物层的耐压性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橡胶管弯曲变形导致内管穿孔,以及耐压性能差等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轻体吸排输液软管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A:两台挤出机分别将聚氨酯胶和聚氨酯挤入组合模具中,并在所述组合模具中形成聚氨酯薄膜;
步骤B:圆织机将高强度合成纤维和聚酯单丝编织成筒状管坯;
步骤C:将所述聚氨酯薄膜套入所述筒状管坯中;
步骤D:将内套聚氨酯薄膜的筒状管坯进行硫化工艺处理,制成轻体吸排输液软管。
所述步骤A具体包括:
步骤A1:第一挤出机将烘干后的聚氨酯挤入组合模具中,并在所述组合模具中定型后形成聚氨酯薄膜的内层;
步骤A2:第二挤出机将聚氨酯胶通过所述组合模具涂覆在所述聚氨酯薄膜的内层外表面,形成聚氨酯薄膜的外层;
步骤A3:通过模口的挤压,将所述聚氨酯薄膜的内层和外层熔融在一起,形成聚氨酯薄膜。
所述步骤B具体包括:
步骤B1:将高强度合成纤维以双经排列,形成经纱;
步骤B2:将高强度合成纤维和聚酯单丝以单、双纬方式排列,形成纬纱;
步骤B3:将所述经纱和纬纱穿结在一起放入圆织机模口,所述经纱在综框及综丝的带动下形成梭口,并与所述纬纱交织成筒状管坯。
所述步骤C具体为:将所述聚氨酯薄膜从退绕轴取出,并将其紧贴所述筒状管坯内表面填入,并在牵引机的作用下,所述聚氨酯薄膜随所述筒状管坯一起被牵伸出来。
所述步骤D具体包括:
步骤D1:根据产品要求和硫化台的长度,将内套聚氨酯薄膜的筒状管坯剪切成需要长度,并将其放在所述硫化台上;
步骤D2:向所述内套聚氨酯薄膜的筒状管坯内冲入压缩空气;
步骤D3:向所述内套聚氨酯薄膜的筒状管坯内通入水蒸气;
步骤D4:将所述内套聚氨酯薄膜的筒状管坯进行冷水冷却、检验及计数后,制成轻体吸排输液软管。
所述高强度合成纤维为涤纶或丙纶。
有益效果: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制造出的轻体吸排输液软管,不仅可以承受高的正向输送压力,而且还可以承受负压,并且具有重量轻、弯曲半径小及操作方便等特点,扩大了软管的使用范围;另外,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缩短生产流程,减少设备投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轻体吸排输液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聚氨酯薄膜的挤出工艺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轻体吸排输液软管的编织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轻体吸排输液软管的硫化工艺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轻体吸排输液软管的制造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至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轻体吸排输液软管的制造方法,该方 法是将聚氨酯薄膜1粘附在由高强度合成纤维3和聚酯单丝4编织形成的筒状管坯2内表面,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将聚氨酯胶和烘干的聚氨酯分别通过挤出机8和挤出机7,输送到组合模具9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光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五洲燕阳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光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五洲燕阳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80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