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能够干湿两用的热收缩带补口底漆及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88723.0 | 申请日: | 2009-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2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解蓓蓓;李爱贵;韩文礼;张其滨;邵怀启;黄桂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9D163/02 | 分类号: | C09D163/02;C09D7/12;C09D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谢小延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够 干湿 两用 收缩 带补口 底漆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其涂层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涂层无论实干与否均与热收缩带有很高的粘结力的能够干湿两用的热收缩带补口底漆及制造方法。
技术背景
目前管道补口多采用底漆+热收缩带结构,底漆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热收缩带的抗阴极剥离,其防腐蚀功能并不突出;而且底漆和热收缩带配套施工要求苛刻,烘烤粘结质量难以保证,结果是收缩带一旦渗漏进水,钢管就没有任何屏障。而且目前采用的环氧底漆要求在涂刷底漆表干状态下包覆热收缩带,主要是目前的环氧底漆是基于表干状态下的反应活性与熔融状态下的热熔胶发生反应,达到融合粘结的效果,而在实干后就不能与热熔胶产生有效的融合粘结,造成不合格的补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其涂层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涂层无论实干与否均与热收缩带有很高的粘结力的能够干湿两用的热收缩带补口底漆及制造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能够干湿两用的热收缩带补口底漆,其特征是由A液和B液组成,其中A液按重量份由0.5~0.8份的双酚A环氧树脂、0.2~0.5份的酚醛环氧树脂、0.01~0.1份的长链多元胺酰胺和极性酸性酯钠盐、0.005~0.05份的高分子量聚羧酸胺的衍生物溶液、0.005~0.05份的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溶液、0.005~0.05份的烷基-芳基改性二甲基硅氧烷溶液、0.01~0.05份的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溶液、0.002~0.006份的碳黑、0.05~0.3份的沉淀硫酸钡、0.05~0.4份的云母粉、0.05~0.2份的滑石粉、0.01~0.05份的气相二氧化硅粉、0.1~0.5份的玻璃鳞片和0.01~0.1份的活化聚酰胺蜡组成;其中B液按重量份由0.5~1份的改性脂环族胺和0~0.5份的酚醛胺组成,使用时的配料组成为1重量份的A液和0.1~0.3重量份的B液。
较优的能够干湿两用的热收缩带补口底漆,其特征是由A液和B液组成,其中A液按重量份由A液和B液组成,其中A液按重量份由0.7份的双酚A环氧树脂、0.3份的酚醛环氧树脂、0.06份的长链多元胺酰胺和极性酸性酯钠盐、0.015份的高分子量聚羧酸胺的衍生物溶液、0.012份的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溶液、0.015份的烷基-芳基改性二甲基硅氧烷溶液、0.03份的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溶液、0.005份的碳黑、0.12份的沉淀硫酸钡、0.15份的云母粉、0.12份的滑石粉、0.03份的气相二氧化硅粉、0.15份的玻璃鳞片和0.04份的活化聚酰胺蜡组成;其中B液按重量份由0.5份的改性脂环族胺和0.5份的酚醛胺组成,使用时的配料组成为1重量份的A液和0.2重量份的B液。
本发明的能够干湿两用的热收缩带补口底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按重量份在0.5~0.8份的双酚A环氧树脂、0.2~0.5份的酚醛环氧树脂中加入0.01~0.1份的长链多元胺酰胺和极性酸性酯钠盐、0.005~0.05份的高分子量聚羧酸胺的衍生物溶液、0.005~0.05份的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溶液、0.005~0.05份的烷基-芳基改性二甲基硅氧烷溶液,将其加热、控制温度在25℃,加以混合、高速搅拌,在搅拌的情况下加入0.01~0.05份的气相二氧化硅粉、0.002~0.006份的碳黑、0.05~0.3份的沉淀硫酸钡、0.05~0.4份的云母粉、0.05~0.2份的滑石粉,高速搅拌0.25h后用砂磨机研磨0.5~1h,再在搅拌的情况下加入0.01~0.05份的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溶液、0.1~0.5份的玻璃鳞片和0.01~0.1份的活化聚酰胺蜡,高速搅拌0.25h制成该涂料中的A液;按重量份在0.5~1份的改性脂环族胺和0~0.5份的酚醛胺,高速搅拌,混合均匀制成该涂料中的B液,使用时1重量份的A液和0.1~0.5重量份的B液加以混合均匀制成能够干湿两用的热收缩带补口底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87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温导电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填料炭改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