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餐厨垃圾生产蛋白饲料原料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92167.4 | 申请日: | 2009-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2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金宜英;聂永丰;孟潇;任连海;陈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K1/10 | 分类号: | A23K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4北京市1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生产 蛋白 饲料原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餐厨垃圾生产蛋白饲料原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城市餐饮业日益繁荣,使餐厨垃圾的产生量空前增长。2006年全国城市餐饮业零售额为10345亿元,2007年达到12352亿元,平均每年以17.9%的速度增长。不包括小型城镇在内,全国大中城市每年产生餐厨垃圾2000多万吨。
与其他城市生活垃圾相比,餐厨垃圾含水量高、有机物含量高,油脂含量及盐分含量高,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等)含量少,但腐烂变质速度快,易滋长细菌,特别是高温季节易腐烂变质,导致病原微生物、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迅速大量繁殖。因此,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国内外现有餐厨垃圾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破碎、高温好氧堆肥、厌氧发酵、蚯蚓处理、干燥热处理。这些技术在国外均有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欧美发达国家由于餐厨垃圾产生量较小,其处理方式以物理破碎冲入下水道为主,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对中国餐厨垃圾产生量大的国情并不适应,反而会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负荷。
目前,国内餐厨垃圾处理技术主要是采用好/厌氧生物发酵或热处理的方式,其产品主要有肥料和蛋白饲料原料两种。但由于餐厨垃圾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更多的发展趋势是将其处理加工为蛋白饲料原料,这样不仅使资源得到利用,而且更能有效缓解“人畜争粮”的局面。但是,大部分工艺只是在将餐厨垃圾分拣、预处理、脱水、干燥后直接加工成蛋白饲料原料,而忽视了餐厨垃圾作为饲料存在的风险性,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动物源性成分若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则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20世纪末,疯牛病、痒病等畜禽传染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同源相食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现提供一种利用餐厨垃圾生产蛋白饲料原料的方法,以保障餐厨类饲料产品质量,降低同源相食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餐厨垃圾生产饲料添加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湿热加热及微生物转化工艺灭杀餐厨垃圾中的病原微生物,并将动物源性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转化为更易被吸收的小分子蛋白,从而也降低了餐厨类饲料产品同源相食的风险。
本发明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分选。利用机械分选与人工分选相结合的方式,将餐厨垃圾中的杂质去除,如:塑料袋、筷子、瓶盖等;
(2)破碎。分选后的物料通过破碎机进行破碎,粉碎成细小颗粒;
(3)湿热加热。将破碎后的物料通过管道输送到湿热反应器中进行高温蒸煮;
(4)固液分离。通过的压滤的方式将湿热处理后的物料进行固液分离;
(5)油水分离。压滤出的液体部分通过重力与离心分离回收油脂;
(6)固形物微生物转化。固体部分输送至发酵反应器,在反应器中接种一定量的微生物进行微生物转化;
(7)干燥。经过微生物转化后的物料送入干燥器中进行干燥,制成蛋白饲料原料。
所述步骤3是将步骤2得到的物料的含水率调节至80~90%加热,当温度达到135~160℃后开始计时,保持当前不变,对物料继续蒸煮60~80min。
所述步骤6是将步骤4得到的固形物中添加10~15%的麸皮(与固形物质量比),以1∶2∶2的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乳酸杆菌为混合菌剂,接种量0.5~2%(与发酵物料质量比),30℃厌氧发酵35~55h。
所述步骤7是将步骤6得到的物料利用蒸汽在150~180℃下烘干1~2h,冷却后过筛、装袋。
本发明的优点:①能有效灭杀病源菌,去除异味。处理后的饲料添加剂产品中未检出沙门氏菌,霉菌总数、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均远低于饲料卫生标准中的最低限值。②能使垃圾中大分子有机物水解为更易于被动物消化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③经过微生物转化,餐厨垃圾中的动物源性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进一步转化为微生物蛋白,降低了餐厨垃圾饲料产品存在的同源相食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餐厨垃圾生产饲料添加剂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餐厨垃圾生产饲料添加剂的方法。图1所示为本发明利用餐厨垃圾生产蛋白饲料原料的方法流程示意图,下面根据流程示意图的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21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涤纶超细旦长丝拒水透湿织物
- 下一篇:阀类/接头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