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工业区空气SO2浓度的植物净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95087.4 | 申请日: | 2009-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5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1 |
发明(设计)人: | 宁平;王海娟;瞿广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84 | 分类号: | B01D53/84;B01D53/50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赛晓刚 |
地址: | 650093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工业区 空气 so sub 浓度 植物 净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特别是降低冶炼厂工业区空气SO2浓度的植物净化方 法。
背景技术
二氧化硫是目前大气污染物中含量较大、影响面较广的一种气态污染物。它 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过程,以及硫化物矿石的焙烧、 冶炼等过程,按污染的工业部门来分,其顺序是火电厂、化工厂和冶炼厂。有色 金属冶炼厂废气,SO2含量为1%~12%(体积);锅炉废气,SO2含量为0.05%~ 0.5%(体积)。
低浓度SO2烟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之一。目前一些发电厂、冶炼厂、 焦化厂、炼油厂排出的烟气中二氧化硫含量为0.3%-1%,烟气直接排入大气, 超出排放标准的8-20倍,因此必须进行治理。
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的污染问题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前人已做过许多工 作,提出了许多治理SO2污染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投资大、原材料消耗 高、操作费用高、经济不合算的问题。
我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众多矿产资源中硫化物含量偏高,因此在选冶过程 中会有大量SO2排放。
目前,有色金属选冶过程中会释放二氧化硫,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选用经济 有效的方法去除二氧化硫或者回收利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和难点。近年来, 一些能够在地上部大量富集污染物的特殊植物——超富集植物已成为学术界研 究的热点。通过种植收割这种植物可有效地清除环境中的砷污染。
国内外已发现能够大量吸收、吸附二氧化硫的植物较多。其中夹竹桃、悬铃 木、栀子花等,抗逆能力特别强,具有绿化、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减少大气污 染,改善居住环境作用;对烟尘、汞、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害气体有很 强的吸收能力,还有极佳的滞尘力,有过滤空气的特效,因而被誉为“绿色吸尘 器”;夹竹桃生命力极强,即使全身落满了灰尘,仍能旺盛生长,被人们称为“环 保卫士”,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污染区的绿化。
这些植物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生物量也相对较大,在冶炼厂周围种植 该类植物,可以快速去除大气中的硫氧化物,起到空气净化、植物修复空气污染 的作用。
范修远等对重庆市主城区主要行道植物硫含量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研究结果 表明乔木含硫量明显比灌木的高,乔木刺桐的平均含硫量为2.57g/kg,最高为 3.22g/kg,而灌木夹竹桃最高含量2.17g/kg。
CN03122078.9发明涉及一种处理二氧化硫烟气的吸收剂。专为其烟气污染 治理而设计,其另一个积极效果是同时可用于碱性泥土的改良。该吸收剂是以碱 性泥土和水调制而成,液固比为5-20L/Kg。它具有适应性强,节约能耗的特点。 可用于多种二氧化硫吸收设备,可改变泥土的碱性使之成为可利的土壤。适用于 有二氧化硫烟气需要处理而四周又有相应泥土的地方推广应用。
植物空气净化方法是利用某些特定植物能够较快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 等污染物而达到净化的目的。与除尘装置、吸附法吸收法脱硫相比,该方法的投 资和维护成本低,工程量小,运行管理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而且对保持水土、 固定土壤和美化景观具有良好的效果,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方法,可以广泛用于冶 炼厂、火电厂周围的大气二氧化硫净化。植物净化空气方法是利用某些自然生长 或人工选育植物降低空气中的硫氧化物含量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借助于某些植 物能通过叶片滞尘、叶片吸收和根系吸收等把硫氧化物吸收到植物体内,以太阳 能为驱动力,大量吸收富集空气中的硫,通过收割植物而使冶炼厂周围二氧化硫 等污染物含量大幅下降。
二氧化硫在植物体内可以转化为亚硫酸盐和硫酸盐,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可以通过随时收集枯枝落叶,而起到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可以定期进行修 剪枝叶,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植物生长发新枝,也有利于维持绿化美观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50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