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密度章鱼养殖笼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96308.X | 申请日: | 2009-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1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桂福坤;吴常文;徐佳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白洪长 |
地址: | 316000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密度 章鱼 养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水产养殖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密度章鱼养殖笼。
背景技术
蛸科(Octopodidae)是头足纲中最大一科,通称章鱼。章鱼的头部两侧眼径较小,头前和口周围有腕四对,长度相近或不等。广泛分布世界各海域,约有140种。大部分为浅海性种类,也有少数深海性种类。蛸科的腕上大多具两行吸盘,有的种类只具单行吸盘。右侧或左侧第三腕茎化。腕的顶端变形,称“端器”,无触腕。脑部卵圆形,较小,不具肉鳍。内壳退化,仅在背部两侧残留两上小壳针,不具发光器。雌体具1对输卵管。主要营底栖生活在海底爬行,也能凭借漏斗喷水的反作用短暂游行于底层海水中。中国南部沿海的真蛸和北部沿海的短蛸均有一定产量,章鱼除食用外,在医药上尚有补血益气、收敛生肌的作用。由于成年章鱼具有领地习性,互残严重,不能采用大池或大网箱混养。现有技术如申请号为200810069661.4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短峭的养殖方法,其采用的就是在大池中设置养殖笼,在每个单独笼体养殖一只章鱼的方式,能避免互残,却存在二次污染和投饵不便等诸多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稳定性好、投饵方便且均匀、操作简单省力、且能有效避免章鱼互残现象,减少二次污染、节省饵料的高密度章鱼养殖笼。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高密度章鱼养殖笼,包括由网衣和支架制成的笼体,其中:笼体内部设有至少两个隔板,隔板将笼体内部分空间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分仓;笼体的顶端连接有漏洞状的集料口;集料口上端敞开,其下端连接有与分仓个数相当的输料管;输料管的自由端分别伸入分仓;笼体底部绳索连接有重块;集料口绳索连接有定位浮球。相互独立的分仓能杜绝章鱼的互残;伸入各分仓的输料管能够达到输送饲料的目的,与此同时能够避免传统方式要讲整个笼体提出水面,将饵料逐一塞入每个分仓的繁琐操作,该传统操作会惊吓章鱼,甚至导致其吐墨,造成不必要的营养浪费。采用漏洞状的集料口连接输料管的投饵方式,只要讲集料口轻提出水面,讲饵料放入集料口,即可完成投饵,不仅操作效率高,而且不会对章鱼造成惊吓。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
笼体连接有固泊装置;笼体顶端面积大于其底端面积。笼体的侧面与笼体的顶端面的夹角α为70°至85°。采用上述结构,使整个笼体在水体中不易摇晃,稳定性有所提高,而且,上大下小的结构使残余的饵料在水波的带动下更多的从笼体的侧面排出,减少了上层分仓的残饵对下层分仓的二次污染问题。
固泊装置包括绠绳、浮子、定位块和楔形抓钩;绠绳与笼体上部绳索连接;绠绳上连接有浮子;绠绳的端部连接有定位块;定位块经连接装置连接楔形抓钩。新型的抓钩结构结合定位块能使固泊装置具有更好的固泊性能,提高整个装置的安全性。连接装置为刚性直杆或柔性绳索。采用此连接装置能在定位块发生移位时,带动楔形抓钩插入更深的底质中,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输料管的直径为2cm至10cm。采用较大的管径有利与饵料的输送,然而考虑到章鱼身体柔软,过大的管径会造成章鱼从输料管出逃的现象,因而要根据养殖章鱼的规格选用粗细合适的输料管的管径。
由于本发明采用了笼体内部设有至少两个隔板,隔板将笼体内部分空间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分仓;笼体的顶端连接有漏洞状的集料口;集料口上端敞开,其下端连接有与分仓个数相当的输料管;输料管的自由端分别伸入分仓;笼体底部绳索连接有重块;集料口绳索连接有定位浮球的结构,使其具有操作效率高,而且不会对章鱼造成惊吓的优点。类似倒立锥体的结构使得使整个笼体在水体中不易摇晃,稳定性有所提高,而且,上大下小的结构能减少上层分仓的残饵对下层分仓的二次污染问题。新型的固泊装置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固定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阵列排布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标号说明:笼体1、集料口11、输料管12、隔板13、定位浮球14、重块15、绠绳2、浮子3、定位块4、楔形抓钩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学院,未经浙江海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63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