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泥深度脱水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96591.6 | 申请日: | 2009-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327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南碎飞;窦梅;王慰;王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14 | 分类号: | C02F11/1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怀禹 |
地址: | 310027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深度 脱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泥的处理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泥深度脱水方法。
背景技术
污泥是由各种工业废水和市政生活污水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水率很高的絮状泥粒,它实际上是由污水中的悬浮物,微生物及所吸附的有机物以及微生物代谢活动产物所形成的聚集体。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污泥的数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污泥的安全处理处置已成为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是污泥处理处置的发展方向。而污泥的减量化(即将污泥脱水减少体积)是关键技术。现有减量化技术:1.污泥干化法,是通过蒸发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脱水,分为自然蒸发法和热能干燥法。2.机械脱水法有:真空过滤法,脱水后的污泥的含水率约为80%;加压过滤法,脱水后污泥含水率为70~85%;离心分离法,脱水后污泥含水率为70~85%,离心分离法的优点是容易操作,比真空过滤法和加压过滤法节省运行费用,但分离液中仍有50~60%的悬浮物,会给后续处理造成一定困难。
污泥减量化技术中,自然蒸发法需要大的场地和良好的自然条件;热能干燥法耗能高;机械脱水法含水率仍然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泥深度脱水的方法,将污泥的水分降至30%以下,解决了污泥减量化的关键技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方法的工艺流程为:含水污泥由第一泵输送至脱水塔顶部进入脱水塔,溶剂罐内溶剂通过第二泵输送至脱水塔底部进入脱水塔,在脱水塔内污泥脱水后由塔底部排出,再由第三泵输送到压滤机内压滤脱去溶剂,压滤脱除的溶剂返回至溶剂罐循环使用,压滤后的滤饼进入干燥塔,干污泥从干燥塔底部排出,溶剂蒸汽从干燥塔顶部排出经冷凝后返回到溶剂罐循环使用;从脱水塔顶部出来的是水和溶剂,进入到溶剂再生塔,废水从溶剂再生塔底部排出,溶剂从溶剂再生塔顶部排出经冷凝后返回到溶剂罐循环使用。
所述的溶剂罐内溶剂为丙酮、甲乙酮、丁酮、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的效果是:
可以将污泥中的水分脱除至30%以下,达到污泥减量化、稳定化目的,同时采用易挥发溶剂可以减小热能的需要量达到节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附图是污泥深度脱水工艺流程图。
图中:1、第一泵,2、溶剂罐,3、第二泵,4、脱水塔,5、第三泵,6、压滤机,7、干燥塔,8、溶剂再生塔。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本发明含水污泥由第一泵1输送至脱水塔4顶部进入脱水塔4,溶剂罐2内溶剂通过第二泵3输送至脱水塔4底部进入脱水塔4,在脱水塔4内污泥脱水后由塔底部排出,再由第三泵5输送到压滤机6内压滤脱去溶剂,压滤脱除的溶剂返回至溶剂罐2循环使用,压滤后的滤饼进入干燥塔7,干污泥从干燥塔7底部排出,溶剂蒸汽从干燥塔7顶部排出经冷凝后返回到溶剂罐2循环使用;从脱水塔4顶部出来的是水和溶剂,进入到溶剂再生塔8,废水从溶剂再生塔8底部排出,溶剂从溶剂再生塔8顶部排出经冷凝后返回到溶剂罐2循环使用。
所述的溶剂罐内溶剂为丙酮、甲乙酮、丁酮、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
实施例1:(文中浓度均指质量百分比)
含水80%的市政污泥以1吨/小时由泵1输送至脱水塔4顶部进入脱水塔4,溶剂罐2内含丙酮98%的溶剂以1吨/小时由泵3输送至脱水塔4底部进入脱水塔4,在脱水塔4内污泥脱水后由塔底部以0.92吨/小时质量流率排出(其中含丙酮76.1%,水2.2%,污泥21.7%),再由泵5输送到压滤机6内压滤脱去丙酮(流率0.61吨/小时,含丙酮98%,水2%),压滤脱除的丙酮返回至溶剂罐2循环使用,压滤后的滤饼(流率0.31吨/小时,含丙酮32%,水3%,污泥65%)进入干燥塔7,干污泥(流率0.21吨/小时,含水5%,污泥95%)从干燥塔7底部排出,丙酮蒸汽(流率0.1吨/小时)从干燥塔7顶部排出经冷凝后返回到溶剂罐2循环使用;从脱水塔4顶部出来的是水和丙酮(流率1.08吨/小时,含丙酮26%,水74%),进入到溶剂再生塔8,废水从溶剂再生塔8底部排出(流率0.8吨/小时),丙酮从溶剂再生塔8顶部排出(流率0.28吨/小时)经冷凝后返回到溶剂罐2循环使用。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65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压交流氧化锌电阻片配方
- 下一篇:氧化-混凝法处理氧化塘遗留造纸黑液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