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水泥生产中协同处理污泥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00117.6 | 申请日: | 2009-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03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陈胡星;张松立;杨曙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7/24 | 分类号: | C04B7/24;C04B7/36;C02F1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27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泥 生产 协同 处理 污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泥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水泥生产中协同处理污泥方 法。
背景技术
造纸污泥的成分较为复杂,除含有大量的水分外(一般含水率高达70% 以上),还含有难降解的有机物、重金属和盐类等,这些污泥若不加以有效处 置,将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
造纸污泥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填埋、焚烧、制砖法,以及用于发电等。其中, 填埋相对简单,投资省,处理费用低,但是其侵占土地,而且不能最终避免环 境污染。焚烧是目前最彻底的无害化处理方法,但处理设施复杂,能耗高,投 资大,处理费用多,而且又存在需要二次处理焚烧灰渣的问题。制砖的污泥利 用量较小。污泥发电虽然利用了污泥中的发热量,但投资较大,经济性差,也 存在二次处理灰渣的问题。
在各种污泥的处置方法中,污泥的高含水率是一大难题,现有的各种减量 化和资源化处置方法中,需要对污泥预先进行脱水处理或专门的烘干处理,如 污泥通过专门的脱水装置把含水率降到40%以下以后再用于水泥配料,这使得 污泥的处理过程复杂、能耗高、处理量小、处理成本高。
申请号为200510100013.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在生产水泥的同时又处 理污泥的方法,但是该方法把重金属含量高的污泥与燃煤混合,并利用水泥生 产中的余热烘干后通过喷燃枪喷入回转窑高温带,在1400~1600℃的高温下 燃烧9~12分钟,灰烬制成水泥产品。而对于重金属含量低的污泥,则需要另 外经烘干加碱稳定制成肥料产品。
申请号为200710045299.2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采用脱水污泥配料 制得的水泥熟料及其生产方法,该方法直接用脱水污泥进行配料,并引入窑尾 高温废气作为烘干热源,但这个方法必须对污泥本身进行预先的脱水和凉干处 理,使水份降到40%以下后与其它原料进行配料,再进入生料磨,该方法不能 直接将污泥加入生料磨磨内,对于高含水率的污泥难以应用;同时该方法针对 的是自来水厂污泥,而且污泥的利用量低。
因此,寻找一种可以不预先对湿污泥进行脱水处理或专门的烘干处理,对 污泥含水率上限没有特别要求,而且处理量大,无任何二次污染的无害化处置 和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将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造纸污泥主要含有CaO、SiO2、Al2O3、Fe2O3等化学成分,与水泥原料的 成分相近。而目前水泥熟料的生产多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其包括处理量 大、具有烘干兼粉磨功能的立磨,生料均化库,以及由分解炉、回转窑等组成 的煅烧系统。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生产水泥熟料时,一般是将水泥原料预处 理后加入立磨混合、磨细,制得水泥生料,水泥生料在生料均化库均化后在煅 烧系统中烧制成水泥熟料。如能将造纸污泥用于制备水泥,将可能实现造纸污 泥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水泥生产中协同处理污泥的方法,利用现有新型干法 水泥熟料生产线对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采用将造纸污泥直接加 入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具有烘干兼粉磨功能的立磨,制备得到水泥熟 料,该方法可处理含水率≥70%(重量百分比)的造纸污泥,且处理量大,无 任何二次污染。
一种在水泥生产中协同处理污泥方法,利用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 生产水泥熟料并协同处理污泥,将含水率≥70%的造纸污泥直接加入立磨,与 水泥原料混合、磨细,制得水泥生料,造纸污泥的加入量为水泥生料重量的 5%~12%,均化后导入煅烧系统中烧制成水泥熟料;煅烧系统中的窑炉废气 通入立磨进行干燥。
将含水率≥70%的造纸污泥的加入量控制在水泥生料重量的5%~12% (优选5%~10%),可以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制备的水泥熟料符合行业标准。
所述的造纸污泥除水分外还主要含有CaO、SiO2、Al2O3、Fe2O3等化学成 分,钾、钠、氯、硫等挥发性组分含量并不高,可部分替代石灰石和粘土等作 为水泥原料来制备水泥熟料,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另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 等有害物质,可以被水泥生料吸附并最终在高温煅烧过程中固化于水泥熟料 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01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拉丝机放线乱线紧停机构
- 下一篇:医用柔性双用探查式刮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