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长小规格铜管包塑机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01485.2 | 申请日: | 2009-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3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军;钱学军;傅建国;蒋利荣;朱张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7/02 | 分类号: | B29C47/02;B29C47/08;B29C47/34;B29C47/88;B21D3/02;B29K705/10;B29L2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11835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长 规格 铜管 包塑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铜管外部塑料包装的自动包塑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环保新材料利用率越来越高,寿命长、安装方便的 铜水管道,在国内外办公设施和居民住宅建设中也被广泛使用。为了铜水管使 用寿命更长,在铜水管外部用注塑的方法包裹一层聚氯乙烯工程塑料,这样铜 水管得到了保护。现在生产的包塑管都是用定尺的硬态铜管制成,由于直条管 长度只能做到6m,所以包塑铜管的长度一般在6m左右,管径一般在φ28mm 以上;现在市场需求管径φ6.35~φ22.3mm,长度要求10~50m的包塑铜管, 该长度的铜管只有采用盘管的形式才能生产,由于盘管是软态的,而且软态盘 管在复绕的过程中,铜管的椭圆度增加,给包塑造成困难。因此,设计、研制 超长小规格铜管包塑机,对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有的包塑机由履带式夹送机、铜管预热加热炉、塑料挤出机和冷却水槽 组成。其存在的不足为:只能生产硬态铜管,在生产软态铜管时履带式夹送机 易将铜管夹扁变形,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生产长度10~50m的软态盘管,冷 却后阻力大,包塑厚度不均匀,影响包塑质量,无法生产合格的软态铜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超长小规格铜管包塑机,可以有效解决现有包塑机 在夹送时易将铜管夹扁变形,以及冷却后阻力大,影响包塑质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超长小规格铜管包塑 机,包括分别设置在机架前后两端的进管导位和出管导位,进管导位和出管导 位之间前后依次设有夹送装置、预热装置、塑料挤出机和冷却装置,其特征在 于:进管导位和夹送装置之间设有矫辊装置,冷却装置和出管导位之间设有牵 引装置,牵引装置与夹送装置的速度同步。
进一步,牵引装置与出管导位之间设有自动锯切装置。
更进一步,自动锯切装置前后依次包括长度计数编码器、夹紧装置和锯切 装置,长度计数编码器计数到设定长度时,夹紧装置夹紧包塑铜管,锯切装置 自动锯切被夹紧的包塑铜管。包塑管产品长度可在6米至50米自由设定,锯切 完成后锯切装置通过气缸自动回位,工作平稳,噪声低,切削精度高。
进一步,夹送装置包括夹送电机、夹紧气缸I、上传送皮带I和下传送皮 带I,上传送皮带I和下传送皮带I的外侧均设有弧形凹槽I,上下两个弧形 凹槽I之间形成的间隙通过夹紧气缸I夹住铜管,皮带通过夹送电机传送被夹 紧的铜管。在夹送时铜管不易夹扁变形,保证了铜管质量,实现了软态盘管做 包塑铜管。
进一步,矫辊装置前后依次包括矫椭圆辊、垂直矫直辊和水平矫直辊。因 铜管在制成盘管复绕时,铜管椭圆度增加,设置矫辊装置对铜管具有矫椭圆、 水平矫直、垂直矫直功能,使包塑铜管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进一步,牵引装置包括牵引电机、夹紧气缸II、上传送皮带II和下传送皮 带II,上传送皮带II和下传送皮带II的外侧均设有弧形凹槽II,上下两个弧形 凹槽II之间形成的间隙通过夹紧气缸II夹住包塑铜管,皮带通过牵引电机传送 被夹紧的包塑铜管。牵引装置解决了长管制成后阻力大而影响包塑质量的问题。
优选的,预热装置采用加热炉。
优选的,冷却装置采用冷却水箱。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 工作可靠,并使生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还改善了产品质量,缩短了生产周期, 降低了生产成本。该包塑机可以根据盘管的外径尺寸大小,更换夹具、传送皮 带、矫直辊,在一台机器上可以生产多种规格的产品,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整机运行平稳可靠,占地面积小,节约了空间,提高了厂房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超长小规格铜管包塑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14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视机及其外壳
- 下一篇:双网全交换无线通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