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配模抛光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02183.7 | 申请日: | 2009-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78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计时鸣;金明生;张利;袁巧玲;张宪;文东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4B29/02 | 分类号: | B24B29/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兵;黄美娟 |
地址: | 3100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抛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密加工领域的抛光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与机器人辅助气囊抛光技术相结合,便于规划抛光轨迹,处理抛光件边缘效应,补偿高度微量误差,监测抛光过程,重复定位抛光件和提高抛光效率的配模抛光装置。
背景技术
抛光件应用于工业场合之前,为获取平滑、均匀、高质量的表面,对其进行抛光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工艺环节。抛光工艺的实施在保证抛光件面型精度与表面质量的前提下,能有效改善其表面的耐蚀和耐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抛光过程中,安装方式、定位精度、工序安排、轨迹规划、质量监测等都是重要环节。为方便叙述,此处以规则抛光件为实施对象,结合机器人辅助气囊抛光技术,就本发明所涉及的配模抛光装置的实施背景和必要性展开讨论。
机器人辅助气囊抛光技术充分发挥橡胶气囊柔性可调和机器人辅助的优势,实现模具行业自由曲面抛光的精密、高效和自动化。该技术有效弥补了手工抛光方式作业环境差、工作效率低、表面质量不稳定的缺点和传统刚性抛光方式接触碰撞、曲面适应性差的劣势。
此处以小尺寸长方体和圆柱体规则抛光件为典型代表,着眼于其安装定位和边缘效应的处理。
鉴于抛光工艺接触力较小的特点,小尺寸抛光件一般采用胶接方式进行安装和定位。但该方法的缺点是:1.离线检测抛光件时需要破坏原有的固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其应力分布,影响面型精度;2.胶接方式破坏后会在工作台表面和抛光件表面留有一定的残迹需要及时处理,影响抛光效率;3.不当的残迹处理会影响抛光件的质量监测,特别是材料去除量的测定;4.抛光件的重复定位精度得不到有效保证。传统的夹具方式安装和定位小尺寸抛光件很不适合,具体表现为:1.结构尺寸不大匹配,装夹困难;2.抛光过程中,抛光工具与抛光件之间易产生干涉碰撞。当然,也可采用其他特定方式来进行小尺寸抛光件的安装定位,比如采用磁性吸附和扩大抛光件尺寸等方式。但磁性吸附容易受工作条件的限制,同时也不易重复定位;扩大抛光件尺寸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装夹和干涉问题,但机械方法还原其尺寸时会影响其面型精度和内部应力分布。
当然,机器人辅助气囊抛光技术应用于规则抛光件的首要问题是边缘效应的处理。具体表现为:1.边缘部分材料去除特性的不稳定和不可控;2.边缘棱角会严重影响气囊和抛光布的使用寿命。
前面提到的胶接、传统夹具和磁性吸附方式在安装定位方面有特定的缺陷,同时都未能有效地解决边缘效应问题。尽管扩大抛光件尺寸能解决边缘效应问题,但还原尺寸后面型精度和内部应力分布是很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小尺寸规则抛光件的安装定位和边缘效应问题,提供了一种方便小尺寸规则抛光件安装定位和边缘材料稳定去除的配模抛光装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配模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护栏,所述工作台护栏中间设有T型槽转台,所述T型槽转台通过伺服电机驱动获取需求的转速,所述T型槽转台上连接有配模主体单元,所述配模主体单元包括总体呈圆柱体状的底座,所述底座中间有由规则抛光件的尺寸大小和单次抛光量确定的内凹型腔,所述内凹型腔上盖有盖板,所述内凹型腔与盖板之间放置有规则抛光件。
进一步,所述配模主体单元的底座外圈均布四个光孔,通过螺母螺栓固定于T型槽转台的四个均布T型槽中。
进一步,所述底座内凹型腔与盖板相配,所述内凹型腔对称分布两个螺纹孔和两个光孔,所述盖板外圈均布四个光孔,所述内凹型腔与盖板通过两个六角头螺栓和两个圆锥销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盖板是系列化的可更换模块,所述盖板中心区域设有根据规则抛光件形状、尺寸及单次抛光量的需求设计的配模型腔,所述配模型腔呈线性阵列或圆周阵列状。
本发明可与机器人辅助气囊抛光系统相连接,提供特定的工艺参数组合和抛光轨迹。
所述规则抛光件为不同材质属性、不同尺寸规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其单面进行抛光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21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