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载银磷酸锆/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抗菌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02933.0 | 申请日: | 2009-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07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前林;隋岩峰;郭妤;杨三可;解田;杨丽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59/16 | 分类号: | A01N59/16;A01N25/08;A01P1/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52002 | 代理人: | 袁庆云 |
地址: | 550002 贵州省贵阳***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 纳米 氧化 复合 抗菌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抗菌剂,同时还涉及抗菌剂 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抗菌剂主要有有机抗菌剂、无机离子溶出型抗菌剂、光催 化型抗菌剂等类型。有机抗菌剂和无机离子溶出型抗菌剂在长期使用过程 中可能会使一些病菌产生耐药性,从而使抗菌剂的抗菌性能降低,影响其 使用性能。光催化型抗菌剂是通过光催化反应的强氧化等性能来实现抗菌, 不会使病菌产生耐药性,但其需在有光照的环境中才具有抗菌性能,因此 使用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目前有将无机离子溶出型抗菌剂和光催化剂进 行复配制备的复合型抗菌剂的报道,但其只是将无机离子溶出型抗菌剂和 光催化剂进行简单的复配,因此其抗菌性能及其与母体材料的相容性均不 是很好,从而影响其规模化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抗菌性能优越,且抗菌剂 与母体材料之间的相容性较好,生产方法简单、易于控制的载银磷酸锆/ 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抗菌剂。
本发明的一种载银磷酸锆/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抗菌剂,由70-95份载银 量为0.5-3.5%的载银磷酸锆和5-30份载银量为0.5-3.5%的SiO2改性纳米 TiO2组成。
上述的一种载银磷酸锆/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抗菌剂,优选配比为:80 -90份载银量为2-3%的载银磷酸锆和10-20份载银量为2-3%的SiO2改性 纳米TiO2。
本发明的一种载银磷酸锆/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抗菌剂的制备方法,包 括:
先用磷酸盐或磷酸与可溶性锆盐反应生成磷酸锆,将磷酸锆洗涤后配 制成10-60%的悬浮液,然后在体系中加入硝酸银,银的加入量以磷酸锆的 量为计算基准,Ag+质量/Zr3(PO4)4质量=0.5~3.5%,陈化2~36小时后加入钛 盐,使二氧化钛的加入质量为磷酸锆载体质量的5~30%;待钛盐加完后再 添加硅酸酯或硅溶胶,使二氧化硅的加入质量为二氧化钛质量的5~20%; 最后再添加硝酸银,加入量为:Ag+质量/(TiO2+SiO2)质量=0.5~3.5%,陈化 1~24小时后,通过过滤和高温煅烧(煅烧温度600~900℃)20~180分钟后 即制备出载银磷酸锆/纳米TiO2复合抗菌剂。
本发明的一种载银磷酸锆/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抗菌剂的制备方法,包 括:
先用磷酸盐或磷酸与可溶性锆盐反应生成磷酸锆,将磷酸锆洗涤后配 制成10-60%的悬浮液,然后在体系中加入硝酸银,其加入量为Ag+质量 /Zr3(PO4)4质量=0.5~3.5%,陈化2~36小时得A品;取二氧化钛质量为磷酸 锆载体质量的5~30%的钛盐进行水解,然后添加硅酸酯或硅溶胶,使二氧 化硅的加入质量为二氧化钛质量的5~20%;最后再添加的硝酸银,Ag+质量 /(TiO2+SiO2)质量=0.5~3.5%,陈化1~24小时得B品;分别将A品和B品 按抗菌剂所要求的比例进行混合并进行干燥;或分别将制备的A品和B品 分别干燥后按抗菌剂所要求的比例进行混合。A品和B品的混合物经 600~900℃温度煅烧20~180分钟后即制备出载银磷酸锆/纳米TiO2复合抗 菌剂。
上述的一种载银磷酸锆/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抗菌剂的制备方法,其中: SiO2改性纳米TiO2是指添加5%-20%SiO2改性的纳米TiO2
上述的一种载银磷酸锆/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抗菌剂的制备方法,其中: 磷酸盐为可溶性磷酸盐,如磷酸铵、磷酸钠等。
上述的一种载银磷酸锆/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抗菌剂的制备方法,其中: 钛盐为可进行水解的钛盐或钛的醇盐,如四氯化钛、硫酸氧钛、钛酸丁酯 等。
上述的一种载银磷酸锆/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抗菌剂的制备方法,其中: 硅酸酯为可进行水解的含1-6个碳的硅酸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29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