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矿物营养元素液体肥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02984.3 | 申请日: | 200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49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毕坤;陈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惠隆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52002 | 代理人: | 夏林 |
地址: | 550004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矿物 营养元素 液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化肥,同时还涉及该化肥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水是生命起源的源泉已无可非议,经地质与农业结合的研究,无机矿物元素是生物生长及形成农产品蛋白质、淀粉、氨基酸、脂肪等有机物的基础物质,认为矿物元素与水一样是生命起源的源泉,是生态环境和谐平衡的核心物质。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597637,于2005年03月23日公开了“一种水络合物多元素叶面肥制作方法”,该肥料的优势在于:营养元素种类多达七八十种,其中矿物元素就达六十多种,不仅能补充农业部门要求的十七种元素,还可补偿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全部元素;元素低剂量的特征具有对农作物幼年期发育生长有刺激和兴奋作用,促进农作物快速成长,最大功能是达到生态和谐平衡,叠加提高农产品产量。但经过多年使用后发现,该肥料必须在底肥及追肥施肥的基础上,再喷施多元素叶面肥,才能起到比常规施肥大幅度增产的效果。底肥、追肥施肥与多元素叶面肥的不同搭配及使用方法会影响增产效果,这就要求使用者具备一定的经验。
而现有的氮磷钾复合肥,是使用较为普遍的肥料,其不足的是营养元素较单一,增产效果有限,而且使用前须进行测土施肥。特别是多年使用后会造成土地板结,反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施用简便、能提高农作物产量、感官质量和内在品质,促进农作物早熟,节约固体氮磷钾复合肥用量百分之三十的全矿物营养元素液体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全矿物营养元素液体肥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全矿物营养元素液体肥,其中:N含量10-15%、P2O5含量15-20%、K2O含量15-25%,N、P2O5、K2O三种元素≥120g/L。
全矿物营养元素液体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N含量10-15%、P2O5含量15-20%、K2O含量15-25%的氮磷钾复合肥;
(2)将上述450-500g氮磷钾复合肥放入1L水络合物多元素叶面肥中溶解即得。
上述的全矿物营养元素液体肥,其中:水络合物多元素叶面肥是依照中国专利公开号CN1597637,于2005年03月23日公开了的一种水络合物多元素叶面肥制作方法制得。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有效有益效果,从以上技术方案可知:用水络合物多元素叶面肥为载体,匹配N、P、K制成全矿物营养元素液体肥,综合两种肥料的优势,得到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矿物营养肥料,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贵州省第二水文勘察院对本肥料进行检测,检测出62种元素及8种负离子团。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1)既有自然生态环境中存在的全部元素,也有合乎农业部(国家标准)的氮磷钾含量要求;(2)不需要经过测土施肥的繁琐过程,直接施用,施用简便;(3)溶液中营养元素以离子态元素存在,更易于土壤吸收。经贵阳市烟草公司、大方县农业局及在乌当区种植试验等证明,本肥料能提高农产品产量、感官质量和内在品质。具有抗逆性、防酸雨、防倒伏、抗旱保水,灭虫杀菌、土壤不易板结、促进农产品早熟的功能。节约固体氮磷钾复合肥用量的百分之三十。可以不进行测土施肥的繁琐工序,直接施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取450g市购的N含量10%、P2O5含量20%、K2O含量25%的氮磷钾复合肥;
(2)放入1L中国专利公开号CN1597637,于2005年03月23日公开了“一种水络合物多元素叶面肥制作方法”制得的水络合物多元素叶面肥中溶解,制得氮(N)、磷(P2O5)、钾(K2O)大量元素≥120g/L全矿物营养元素液体肥料产品。
实施例2
(1)取500g市购的N含量15%、P2O5含量15%、K2O含量15%的氮磷钾复合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惠隆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贵州惠隆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29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