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厂房内大型设备高空就位的吊装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03314.3 | 申请日: | 2009-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79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陈家祥;陈代川;刘道洪;丘礼贵;杨鹏;曹明垣;盈宁;马永光;张顺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建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D1/00 | 分类号: | B66D1/00;B66D1/14;B66D1/2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晓兵 |
地址: | 400050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厂房 大型 设备 高空 就位 吊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身质量较大的大型设备的高空就位吊装的方法,尤其是在工厂厂房内大型设备高空就位的吊装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工业及民用、市政建设类似大型、重型设备采用大型移动吊车(如:汽车吊、履带吊)或大型卷扬机进行吊装。而在厂房内高空安装大型设备,如吊运铸件或钢水等的行车等大型设备,本身的质量较大,多达几十或几百吨,离厂房地面的安装位置标高达十几米甚至二十多米,由于大型设备等被吊物受吊臂许用空间的限制,或者厂房内可用空间的限制,或者厂房内其他设备、设施位置的干涉,可能导致大型移动吊车无法进入厂房内,或者大型移动吊车不适宜在厂房内进行大型设备高空就位的吊装,无法使用大型移动吊车。而大型卷扬机虽能进行吊装,但购置和使用费用高,通用性和利用率低,不宜选用;如果只使用一台大型卷扬机,对于安装位置标高达十几米甚至二十多米的设备同样有困难,主要是卷扬机的容绳量不够,而需要的牵引钢绳的长度是较长的,否则可能达不到要求的高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大型移动吊车或大型卷扬机等吊装设备,不适宜在厂房内进行大型设备高空就位吊装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两台起吊吨位较小卷扬机同时或单独启动进行吊装的厂房内大型设备高空就位的吊装方法。
本发明技术方案:厂房内大型设备高空就位的吊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厂房内对应待起吊设备的高空安装位置,设置两台卷扬机;
2、将定滑轮牢固连接在待起吊设备的高空安装位置上方;
3、牵引钢绳先缠绕在动、定滑轮组的每一个滑轮上,形成省力牵引体系;通过牵引钢绳将动滑轮组连接在定滑轮下面;牵引钢绳的两端再分别与一台卷扬机连接;
4、用起重钢绳将待起吊设备套牢,在将起重钢绳连接在动滑轮组吊钩上;
5、同时启动、单独或分别启动两台卷扬机,卷扬机通过牵引钢绳、定滑轮、动滑轮组和起重钢绳,带动待起吊设备往上运动到高空安装位置。
两台卷扬机在厂房内呈两边对称设置和布局。
本发明的厂房内大型设备高空就位的吊装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两台卷扬机可同时启动,也可单独或分别启动,没有同步控制的特殊要求,卷扬机电气控制系统不需改动,卷扬机起吊操作难度小。
2、由于采用了动、定滑轮组牵引省力体系,用较小牵引力即可起吊重型设备,由承重房梁、动、定滑轮组和卷扬机能力等三个主要因素的计算与选择决定。
3、动、定滑轮组是关键,滑轮多牵引更省力,卷扬机可选择小一些,但牵引钢绳需要更长。采用两台卷扬机可解决钢绳太长、单卷扬机容绳量不够的问题。
4、比较大型卷扬机,选择中、小型卷扬机通用性更强,利用率高,购置和使用费用更低。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起吊装置简图。
图中,1-承重房梁,2-房柱,3-定滑轮组,4-定滑轮吊环,5-动滑轮组,6-动滑轮吊钩,7-上转向轮,8-上转向轮支撑,9-下转向轮,10-下转向轮支撑,11-卷扬机,12-牵引钢绳,13-起重钢绳,4-待起吊设备,15-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厂房内大型设备高空就位的吊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厂房内对应待起吊设备的高空安装位置,设置两台卷扬机;
2、将定滑轮牢固连接在待起吊设备的高空安装位置上方;
3、牵引钢绳先缠绕在动、定滑轮组的每一个滑轮上,形成省力牵引体系;通过牵引钢绳将动滑轮组连接在定滑轮下面;牵引钢绳的两端再分别与一台卷扬机连接;
4、用起重钢绳将待起吊设备套牢,在将起重钢绳连接在动滑轮组吊钩上;
5、同时启动、单独或分别启动两台卷扬机,卷扬机通过牵引钢绳、定滑轮、动滑轮组和起重钢绳,带动待起吊设备往上运动到高空安装位置。
两台卷扬机在厂房内呈两边对称设置和布局。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发明的吊装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建工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建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33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