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轿车用后消声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03602.9 | 申请日: | 2009-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2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王长贵;龙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08 | 分类号: | F01N1/08;F01N7/08;B60K13/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郭 云;方 洪 |
地址: | 400037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轿车 消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轿车构件,尤其涉及小轿车上的后消声装置。
背景技术
小轿车用后消声器安装在前消声器的后方,起消除排气噪音的作用。传统的后消声器包括筒体、进气管、排气管、端板和隔板等部件,其中筒体由两层叠置的不锈钢板包边而成,筒体的前后两端由端板密封,在前端板上焊接有前挂耳,后端板上焊接有后挂耳。筒体的内部由两块带孔的隔板分隔成三个腔室,从前往后依次为低压腔、中压腔和高压腔。所述进气管的后端依次穿过前端板和两块隔板,伸入到高压腔中,而排气管的前端依次穿过后端板和两块隔板,伸入到低压腔中。
在发动机工作的情况下,后消声器筒体内部的温度相对于靠近发动机的前消声器来说降低了很多,这样后消声器筒体内的部分气体会发生冷凝,极易产生积水且无法排出。后消声器筒体的前端一般略高于后端,这样低压和中压两腔产生的积水就通过腔室间隔板下部的导流孔积聚在中压腔和高压腔内。由于汽车的尾气中含有SOx、NOx,因此后消声器内的积水呈酸性。随着使用时间的加长,筒体内部带有酸性的积水会慢慢腐蚀隔板、筒体内壁、进气管以及排气管,不仅增加了用户的维修成本,而且缩短了后消声器的使用寿命。另外,在后端板上焊接后挂耳时,焊接产生的高温将后端板的防锈、防腐保护层破坏,虽然焊接点距离后端板底部有一定距离,但筒体内积水达到一定程度时,液面会上升到焊接点的高度,这样极易加剧腐蚀后端板与后挂耳的焊接处,造成后端板损坏,整个消声器只有失效报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排出积水的轿车用后消声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轿车用后消声装置,包括筒体、进气管、排气管、前端板、后端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其中筒体的两端分别由前、后端板密封,筒体的内部由两块带孔的隔板分隔成三个腔室,从前往后依次为低压腔、中压腔和高压腔,所述排气管的前端从后往前依次穿过后端板、第二隔板和第一隔板,伸入到低压腔中,其关键在于:所述高压腔底壁的后部向下凹陷,形成积水槽;在所述高压腔内设置有空吸管,该空吸管的下端伸入积水槽内,并靠近积水槽的槽底,所述空吸管的上端伸入排气管的管内。
本发明根据后消声器筒体前端比后端略高的特点,在筒体高压腔中增加空吸管式排水机构,该结构利用空吸原理,空吸管下端的进水管口在积水槽内,并位于积水的液面下,空吸管上端的出水管口在排气管内。由于高压腔内的压力高,且高速流通的气体会在排气管口形成低压带,这样空吸管下端进水管口处的压力高于上端出水管口处的压力,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空吸管能够将高压腔内的积水吸起,通过排气管向外排出。以上方案可以将筒体内的积水完全排出,只在积水槽内残留很少的一部分,从而有效降低了积水腐蚀性的影响,既节省了用户的维修成本,又大大提高了后消声器的使用寿命。残留积水的液面低于后端板与后挂耳的焊接处,这样有效避免了积水对焊接处的腐蚀。
上述空吸管由管体连续弯折成形,具有平直段、过渡段和竖直段,其中过渡段为“L”形,位于平直段和竖直段之间,所述竖直段的下端口朝向积水槽的槽底,所述平直段在排气管的管内,并且平直段的管口朝向排气管的出口。以上结构一方面便于加工制造,另一方面有利于导流,并且不会对排气管向外排放气体造成影响。
为了使空吸管安装牢靠,上述空吸管通过点焊与排气管固定。
为了方便加工,上述积水槽为圆形。
有益效果:本发明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可靠、实施容易等特点,它能够尽可能地将后消声器筒体内的积水排出,在符合后消声器使用要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积水腐蚀性的影响,不但节省了用户的维修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后消声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N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36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