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Dectin-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及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03831.0 | 申请日: | 2009-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1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刘丁;张莉萍;孙雯雯;王玎;陈萍;王政;王豪;成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63 | 分类号: | C12N15/63;C12N15/66;C07K19/00;G01N33/569;G01N33/566;G01N33/543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荣珲 |
地址: | 400042***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dectin 融合 蛋白 表达 载体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尤其涉及一种Dectin-1融 合蛋白表达载体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NI)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一大难题, 它不仅影响到医疗的质量,而且关系着患者的安危。目前,由抗菌药物不 合理使用所导致的二重感染在NI中更是常见,尤以真菌感染为主。同时, 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器官移 植、导管插管的普遍开展,真菌感染率越来越高。尤其对免疫抑制的病人 和危重患者而言,侵袭性真菌感染已然成为主要的感染并发症,并且伴有 很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因为各种真菌感染的早期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不特异,所以真菌感染的 早期诊断依赖于对真菌的检测。临床上常用的培养加形态学诊断方法仍存 在敏感性低、耗时久的缺陷。尽管基于DNA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真菌 诊断中已有所应用,但受真菌胞壁的阻碍,标本中游离的真菌DNA数量有 限,使得阳性检出率低;同时标本的预处理,也增加了真菌污染的可能, 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些基于真菌抗原和代谢物的快速检查方法也逐 步应用于临床。其中,以真菌细胞壁多糖成分半乳甘露聚糖和1,3-β-D葡聚 糖的检测最有价值。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耐热的杂多糖,存在于大多数曲 霉菌和青霉菌的细胞壁中,可用ELISA法来检测,但某些青霉菌衍生的抗 生素如派拉西林、氨苄西林等会引起交叉性反应,造成假阳性的结果。由 于临床上发生真菌感染的患者往往先前都接受了大量抗生素的治疗,因而 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组织病理学检测,尤其适用于深部真菌感染,但其 操作具有侵袭性,免疫妥协或重症患者并不适用。
念珠菌、曲霉菌等院内常见真菌的细胞壁上含有1,3-β-D葡聚糖 (1,3-β-D-glucan,BG)成分,体外实验表明,在真菌的生长期将有大量BG 的释放[5];同时通过多种抗菌药物的干扰实验,发现这些药物在达到体内 最高血药浓度的条件下,对BG的测定造成的影响小(Marty FM,Lowry CM, Lempitski SJ,et al.Reactivity of(1,3)-β-D-glucan assay with commonly used intravenous antimicrobials.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6;50:3450-3453),因此,BG的检测目 前已被美国FDA认可用来诊断侵袭性真菌的感染(Hope WW,Walsh TJ,Denning DW.Laboratory diagnosis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Lancet Infect Dis 2005;5:609-622.)。但是, 现有测定的方法是通过BG能活化因子G(丝氨酸蛋白酶)的原理来实现 的,活化后的因子G能激活鲎变形细胞中的凝固酶原转化成具有活性的凝 固酶;并将变形细胞中的凝固蛋白原转变成凝固蛋白,形成凝胶(Hope WW, Walsh TJ,Denning DW.Laboratory diagnosis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Lancet Infect Dis 2005;5: 609-622.)。这与细菌内毒素活化鲎凝结途径相似,因此,含有内毒素的革 兰阴细菌会对这种方法存在较大影响,常需预处理加以除去,从而使得操 作更加繁琐。
β-葡聚糖是一组异质性的葡萄糖多聚体,为真菌病原体中含量最丰富 的多糖之一,占真菌细胞壁干重的50%,是真菌胞壁既有弹性又坚固所必 要的结构成分。其主要作用是能活化粒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剂的能力,因 此作为真菌病原体识别的一个主要靶标在启动宿主细胞的免疫应答中发 挥重要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38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