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用膨胀箱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04145.5 | 申请日: | 200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0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董秋玉;李运涛;赵全;何海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小康汽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4 | 分类号: | B60K11/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郭 云;方 洪 |
地址: | 400033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膨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零部件,特别涉及一种与散热器连接的膨胀箱。
背景技术
散热器作为汽车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部件,对于降低发热部件的温度、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确保系统正常、可靠地运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散热器内装有冷却用循环液,通过散热器风扇的吸风作用,经冷空气的流动来降低循环液的温度,从而保障发动机能正常工作。在系统正常工作时,由于发动机负荷在特定工况会瞬时增大,各部件的大量发热会使水套内的循环液升温过快而产生大量蒸汽,由此使散热器内压力变得很高,超过其结构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如果不及时泄压,可能使散热器壳体产生变形而最终损坏。基于这样的原因,散热器设计了泄压用膨胀箱。当散热器内压力超过设计值的时候,便会通过泄压阀释放蒸汽,直到压力降到设计值为止;同时,当散热器内压力小于外界大气压时,开启真空阀,膨胀箱中的冷却液回流补充循环液,使散热器壳体内压力与外界保持平衡。现有技术方案是在散热器上方设有盖子,在盖子中增设泄压阀和真空阀,通过阀体与膨胀箱连接,膨胀箱的盖子有两个管道口,一个与散热器相连,一个与空气相通。其存在的不足主要有:
1、由于结构限制不能在需要释放压力时刻准确地释放压力,有误动作,可能提前,也可能延后,可靠性和准确性相对较差,并且泄压精度不高。
2、冷却液进入膨胀箱后,由于结构缺陷的限制,冷却液回流至散热器的利用率不高,导致散热器内的循环液消耗加快,经常需要补充冷却液,非常麻烦;同时,现有的膨胀箱在结构上必须有一个孔与大气相通,在环境温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冷却液的大量蒸发,从而降低冷却液循环利用效率,无法满足整车对整个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的要求。
3、阀芯在高温的作用下易损坏,使用寿命较短。
4、现有结构的冷却液循环系统压力不高,使冷却液在较低的温度沸腾,容易造成“开锅”现象;对于发动机而言,较低温度的冷却液会带走更多的热量,增加燃油消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精确控制、并提高散热器内压力的汽车用膨胀箱。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用膨胀箱,包括箱体和导液管,其关键在于:所述导液管与箱体的内部直接连通,在箱体的顶部设有加注口并配备有箱盖,所述箱盖具有盘体及与之垂直相连的环形凸台,其中环形凸台套入加注口中,在环形凸台内安装上壳体,该上壳体底部的边沿由环形凸台内壁的第一台阶限位,且上壳体与筒状下壳体的敞口端相固定,在下壳体内设有支座,该支座与上壳体之间安装压力阀弹簧,并在支座的下方设有与其底面相贴合的密封垫,该密封垫底部的边沿由下壳体内壁的第二台阶限位,所述密封垫将下壳体的内腔分隔成上下两部分,其中上部分内腔通过下壳体壁上开设的泄压口以及加注口上安装的气嘴与外界连通,所述密封垫的中心孔和支座的中心孔相通,共同组成气孔,该气孔下端的孔口由回吸阀密封,所述回吸阀与下壳体的筒底之间装有回吸弹簧,并且下壳体的筒底开设有通孔。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箱体的内部通过导液管直接与散热器连通,当散热器内的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箱体的压力和散热器始终保持一致,该压力作用在密封垫和回吸阀上,并克服压力阀弹簧的弹力将密封垫往上推,从而使泄压口与下壳体的下部内腔连通,这样箱体的高压气体通过泄压口和加注口上的气嘴向外排出,达到泄压目的;当散热器内压力低于大气压,并且散热器内压力与外界大气压的压力差达到设计值时,外界气压通过气嘴和泄压口进入下壳体内,再通过支座和密封垫上的气孔作用于回吸阀上,并克服回吸弹簧的弹力将回吸阀往下推,由于密封垫受到下壳体内壁上的第二台阶限位不能下行,使密封垫和回吸阀之间产生间隙,外界气体通过该间隙进入箱体内,使散热器内压力和外界气压保持一致。
本发明在压力阀弹簧和回吸弹簧的配合作用下,当箱体内部压力与外界压力出现压差时,能够实现箱体内部与外界的连通,使得箱体向外泄压或者从外界往箱体内补充压力,从而维持外界与散热器及冷却系统的压力平衡。密封垫和回吸阀在气压差及弹簧的作用下反应灵敏、运动灵活,在需要释放压力时刻能准确地释放压力,不会出现误动作,不及可靠性和准确性好,并且泄压精度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小康汽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小康汽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41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络筒机纱线捻接导引装置
- 下一篇:一种防滑麻醉气管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