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中控制剩余污泥减量的方法及反应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04248.1 | 申请日: | 2009-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25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许晓毅;罗固源;谢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33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性污泥 污水处理 系统 控制 剩余 污泥 方法 反应器 | ||
1.一种在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中控制剩余污泥减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污水处理活性污泥系统的污泥回路上设置污泥减量反应器,在污泥减量反应器中从进泥口到出泥口之间分设依次相连的厌氧区、循环区和限氧区三个区,污泥先从上部的进泥口进入厌氧区,通过搅拌进行均匀混合,然后向下流向循环区,污泥在循环区内由水下推流器的作用进行循环流动,再向上进入限氧区,最后从限氧区上部的出泥口排出;
所述污泥在整个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为6h,限氧区的溶解氧浓度控制在0.55~1.1mg/L内,反应器内厌氧/限氧实际停留时间的比值为1.10~1.25∶1,循环区流速0.15~0.22m/s;
所述污泥减量反应器整体呈倒拱门型;反应器上部被隔板纵向分隔为厌氧区和限氧区,通过下部的循环区相连并形成循环;厌氧区上部设置有进泥口,限氧区上部设置有排泥口;循环区的上方中间设有弧形导流墙,连在所述隔板的下端位置,循环区的中部设有竖隔墙,与所述隔板的方向一致;在所述厌氧区中设置有搅拌器;循环区中设有水下推流器;
污泥减量反应器的几何参数满足以下关系:
Q——反应器混合液入流量,m3/s,t——停留时间,s;
R1为反应器循环区半径几何尺寸;
反应器总长为L1=2R1;
反应器有效高度H=4R1
反应器总宽
弧形导流墙半径弧度为120°;
竖隔墙高度离底部高度
限氧区出泥口挡流板长度与边壁夹角α=61°~6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中控制剩余污泥减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减量反应器限氧区上部的出泥口处设置向下的挡流板,强化限氧区的污泥混合液循环。
3.实现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的弧形导流板厌氧/限氧半循环污泥减量反应器,所述反应器设置在污水处理系统污泥回流旁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整体呈倒拱门型;反应器上部被隔板纵向分隔为厌氧区和限氧区,通过下部的循环区相连并形成循环;厌氧区上部设置有进泥口,限氧区上部设置有排泥口;循环区的上方中间设有弧形导流墙,连在所述隔板的下端位置,循环区的中部设有竖隔墙,与所述隔板的方向一致;在所述厌氧区中设置有搅拌器;循环区中设有水下推流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弧形导流板厌氧/限氧半循环污泥减量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循环区底部靠限氧区侧设有曝气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的弧形导流板厌氧/限氧半循环污泥减量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推流器也设置在循环区中靠限氧区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弧形导流板厌氧/限氧半循环污泥减量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氧区的出泥口处设有挡流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弧形导流板厌氧/限氧半循环污泥减量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流板向下和反应器边壁夹角呈61°~66°。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弧形导流板厌氧/限氧半循环污泥减量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导流墙曝气侧和挡流板上开设数个维持压力平衡的小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424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玻璃纤维配方
- 下一篇:一种厌氧反应器及对废水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