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育珠蚌体内获取珍珠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07140.8 | 申请日: | 200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5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1 |
发明(设计)人: | 何新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普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广东星辰律师事务所 44263 | 代理人: | 李启首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珠蚌 体内 获取 珍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养殖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从蚌体内获取珍珠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珍珠养殖方法,通常将珠核内植于蚌体内,在水中进行培 育,而从蚌体内获取珍珠的基本方法为:待育珠成熟后,使用开口器 打开全部蚌口,将育成后的珍珠从蚌的体内手工取出。
由于育成后的珍珠尺寸较大,因此,取珠时,蚌口需要全部打开, 才能顺利实现取珠,取珠后的蚌因蚌壳开口太大(左右蚌壳之间的距 离要大于珍珠直径),育珠蚌的机体遭受了严重损坏,致使蚌几乎没 有存活的可能,只能废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杀蚌取珠。这种取珠方 法的主要缺陷是:养殖的蚌只能一次性使用,珍珠的再生产需要使用 新的蚌体从头培育。弃蚌不但会造成污染,也非常可惜,因为弃蚌均 为成龄蚌,育珠效率较幼体育珠蚌高得多。而幼蚌个体较小,一般不 适于直接植入珠核,尤其是较大的珠核,也就是说,幼蚌自身需要培 育、成长,直到满足植入珠核的要求时,才可以向其体内植入与蚌体 承受能力相应的珠核,原因在于:若珠核过大,植核手术易造成蚌的 死亡率上升,而珠核过小则会使得珍珠的育龄周期延长,增大投资成 本和养殖风险。
总之,现有的从蚌体内获取珍珠的方法非常不经济,对资源的浪 费很严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旨在提 供一种从育珠蚌体内获取珍珠的方法,以二次利用成龄蚌体的资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从育珠蚌体内获取珍珠的 方法,依次采用以下步骤:
1.1将育珠蚌沿蚌口稍微打开,使左右蚌壳分离到能够看见育珠 蚌的外套膜;
1.2用刀具顺着一侧蚌壳的边缘内侧沿线,划开外套膜,使得外 套膜从所述蚌壳的边缘内侧松脱,并滑向育珠蚌的背部;
1.3在所述外套膜已经松脱的一侧蚌壳上切割出取珠孔;
1.4通过所述取珠孔,在所述育珠蚌体内的育珠位置,切开一道 较珍珠外径略大的手术口,夹出珍珠;
1.5在所述手术口处涂敷消毒水;
1.6用与所述取珠孔外缘相适应的孔盖塞住取珠孔,将所述育珠 蚌的内体与外环境隔离封闭;
1.7将取珠后的育珠蚌重新放养。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1.4中,先使用探针,从所述取珠孔中探 测出具体的育珠位置,再进行切口手术。
如珍珠培育在育珠蚌的斧足中,则在步骤1.1中,仅在所述育珠 蚌的头部位置,打开蚌口到能够看见所述育珠蚌的外套膜;在步骤 1.2中,所述刀具对所述外套膜划切的痕线长度为蚌口长度的1/4~ 1/2;在步骤1.4中,在所述育珠蚌的斧足部位中的育珠位置,切开 用于取珠的手术口。
在所述步骤1.5之后、步骤1.6之前,还通过所述取珠孔,将所 述育珠蚌的外套膜从背部往蚌口边缘复位,避免所述孔盖阻碍外套膜 的自然复位,以提高育珠蚌的成活率。
采用上述取珠方法后,并不需要将蚌口全部打开,为取珠后的育 珠蚌的再次成活提供了可能;手术取珠之前,避开外套膜,从育珠蚌 体外进行手术,能有效避免对与育珠无关的育珠蚌其他器官的伤害, 取珠以后,使用孔盖对术后育珠蚌进行保护,防止外环境对育珠蚌的 感染,整个取珠过程仅相当于育珠初期普通的植核手术,因此,可以 大大提高取珠手术后育珠蚌的成活率,使得育珠成本、投资风险得以 大幅度降低,既经济,又环保。
下面将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从育珠蚌体内获取珍珠方法的工艺流程示意 图;
图2是普通的三角帆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方法中在对育珠蚌进行手术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和图3,本发明所述的从育珠蚌体内获取珍珠方 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1将育珠河蚌沿蚌口稍微打开,即图2中的育珠蚌头部1与育 珠蚌尾部2之间的缝隙处,使左右蚌壳分离到能够看见育珠蚌的外套 膜,即,使育珠蚌的外套膜4外露出来;图2、图3示出了在斧足中 培育珍珠的育珠蚌而言,从育珠蚌的体外获取珍珠时的实施例,此时, 仅需要在所述育珠蚌的头部位置,打开蚌口到能够看见所述育珠蚌的 外套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普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普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71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