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能的模块化高压直流电源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07307.0 | 申请日: | 2009-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09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谢凤华;黎学伟;张凤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02 | 分类号: | H02M7/02;H02M3/00;H02M1/4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永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建军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模块化 高压 直流电源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的模块化高压直流(HVDC)电 源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互联网、金融、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工业控制自动化等行业IT 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为这些服务提供的运营支撑的设备一旦中断运行,将带来巨大 的经济损失,为这些设备提供可靠供电保障凸显重要。同时随着用电设备的增多, 对电力供应量也越来越多,高效节能成为电源的重要指标。
传统交流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s,不间断电源)供电结构存在可 靠性相对低的逆变器环节瓶颈。传统的交流UPS供电体制由于输出的是交流电,在 输入交流电源市电异常时,需要将后备电池通过UPS中的逆变器将电池直流电逆变 成交流电才能供电给负载。逆变器是UPS中成本较高、可靠性相对低的部件,其故 障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后备蓄电池的故障具有渐变性和可预知性。因此UPS 中较稳定的蓄电池通过串联故障不可预测逆变器后使UPS系统存在突然故障的可 能性增大。
业界也推出了采用高频PWM(脉宽调制)技术模块化高压直流电源,对于这种电 源,大负载率(输出率)时效率比较高,一般可以达到90%左右。但是在输出率偏低 的情况下,由于整流器模块内功率器件的固有损耗,其效率并不高。往往少数几个 整流器模块可以完成的系统任务,由系统中全部模块并联来完成,造成系统效率降 低。输出从0到100%输出电流的变化区间内,典型的整流器模块的“输出率-效率” 曲线大致如附图1所示。
从附图1中可以看出,整流器模块在输出电流30%以下时,整流器模块的效率 比较低。而且输出电流越小,效率越低。因此使整流器模块工作在额定电流的40% 以上时,整流器模块的效率比较高。但是整流器模块的持续工作电流超过90%时, 系统的可靠性将降低。因此通过控制技术让功率模块工作在输出电流40%~90%范 围既能保证系统有一定的冗余,又能工作在较高的效率范围。
用户从电源系统可用性以及以后扩容或者别的原因考虑,电源系统配置的整流 器模块数量较多而实际输出率可能很小,或者输出率存在时大时小现象。如果系统 中所有整流器模块一直长期工作,势必造成电源系统较长时间工作在低负载、低效 率的状态下。
但是由于用户投资、规划以及不同的场所对系统的可用性要求不全相同等原因, 往往造成HVDC电源系统绝大部分时间工作在很小的负载率条件下。而电源系统在 小负载率时的工作效率往往比大负载率时工作效率低不少。因此在保证系统可用性 指标的前提下,如能让HVDC电源系统的工作在较佳效率点则能减少用户的运营成 本以及延长系统得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HVDC电源系统在工作时能处在比较好的效率点 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节能的模块化高压直流电源系统,包 括一交流输入电路、至少两个整流器模块、一监控模块及一直流输出电路,所述交 流输入电路连接各整流器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直流输出电路连接各整流器模块的输 出端,所述监控模块连接所述交流输入电路、所述直流输出电路及各整流器模块, 其中,整流器模块总数为W,设置为冗余的整流器模块数为X,W为大于1的整数, X为整数,其中:
所述交流输入电路,用于输入交流电给各整流器模块;
所述整流器模块,用于转化交流电为直流电;
所述直流输出电路,用于输出从所述整流器模块转换出的直流电给负载;
所述监控模块,用于监控各整流器模块的总输出电流,根据所述总输出电流实 际需要的整流器模块数N,部分或全部休眠W-N-X个整流器模块。
进一步地,在上述系统中,所述模块化高压直流电源系统还包括一连接所述直 流输出电路的蓄电池组,所述蓄电池组用于在所述整流器模块不能提供所述负载所 需直流电时供电给所述负载,所述监控模块还用于在休眠整流器模块之前判断所述 蓄电池组的蓄电量,若所述蓄电池组的蓄电量与所述蓄电池组的标称蓄电量之比高 于一比例,根据所述总输出电流实际需要的整流器模块数N,部分或全部休眠W-N-X 个整流器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73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频表面声波元件
- 下一篇:电源供应装置及其过电压保护单元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