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用六档变速器及其传动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07899.6 | 申请日: | 2009-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9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锋;赵刚;林健;杨加丰;覃玉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3/62 | 分类号: | F16H3/62;F16H3/6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金阳行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杨大庆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用六档 变速器 及其 传动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车用变速器,尤其涉及一种车用六档变速器的传动系统,以及包含该传动系统的车用六档变速器。
背景技术
车用变速箱的变速机构由多个行星轮系组成,其接收从液力变矩器传递过来的转速和扭矩,并变换后传送给输出轴。变速器的档数越多,则其速比就可以设计得越理想,车辆也就可以具有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和驾驶性能。正因为如此,人们也一直在研究更多档数的车用变速器。
众所周知,在车用变速器中,档位间的转换是由两部分结构配合实现的,一部分是由多个行星轮系组成的变速机构,另一部分是由各离合器、制动器和单项离合器及其伺服系统组成的换挡部件。随着人们对于六档及更多档位变速器的不断研究,带来的问题是摩擦元件的增多,由摩擦损失带来的效率降低也无可避免。同时变速器的体积也随之不断的增大,对于对前舱空间非常紧张的横置前驱式变速器来说,这个问题显的尤为明显。因此,人们一直在研究结构更紧凑、简单,装配方便,动力损失更小的车用变速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六档变速器的传动系统,以及包含所述传动系统的车用六档变速器,解决目前车用六档变速器的结构不够紧凑、动力传递路线较长、动力损失较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车用六档变速器的传动系统,包括:动力输入轴、动力输出轴、行星排、壳体和换挡部件,所述动力输入轴、动力输出轴、行星排和换挡部件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动力输入轴直接或者间接通过换挡部件与行星排动力连接,而行星排的输出端与动力输出轴动力连接;所述换挡部件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单向离合器、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和第三制动器;所述行星排包括输入行星轮系、输出行星轮系和反作用行星轮系;所述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布置在壳体后部;所述动力输入轴通过第一离合器连接反作用行星轮系的太阳轮,还通过第二离合器连接反作用行星轮系的行星架;所述第一离合器还通过第二制动器与壳体连接;所述第二制动器位于第一离合器外围,与第一离合器共用一毂;第一制动器位于输出行星轮系的外围,输出行星轮系通过第一制动器与壳体连接;第三制动器位于反作用行星轮系的外围,反作用行星轮系通过第三制动器与壳体连接;所述单向离合器位于第三制动器的一端,且也与反作用行星轮系连接。
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传动系统的车用六档变速器,相比现有技术,由于各换挡部件的合理布置,使车用六档变速器的结构更加紧凑、装配更加方便、动力传递路径更短、动力损失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车用六档变速器传动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车用六档变速器传动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车用六档变速器传动系统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性能更加优越的车用六档变速器。现有车用六档变速器传动系统如图1所示。由于车用六档变速器传动系统的技术比较成熟,尤其是动力传递路线的设计非常复杂,而且牵扯太多,因此要想要设计出新的动力传递路线是非常困难的。本具体实施方式所采取的手段是通过优化设计其传动系统,具体通过合理布置离合器毂总成、制动器和单向离合器的位置,使得车用六档变速器的结构更加的紧凑、装配更加简单,动力损失更小。至于传动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连接顺序所决定的动力传递路线基本未作改变。
依据本具体实施方式的车用六档变速器,其传动系统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动力输入轴IP、动力输出轴OP、行星排、壳体H、中央支撑CS、换挡部件,以及动力输出连接板17、动力输出主动齿轮G1、双列滚子球轴承及其支架、减速中间轴和差速器等。
所述行星排为变速机构,包括三个行星轮系,分别为输入行星轮系IPG、输出行星轮系OPG和反作用行星轮系RPG。输入行星轮系IPG包括:第一太阳轮S1、第一行星轮P1、第一行星架PC1和第一齿圈R1。输出行星轮系OPG包括:第二太阳轮S2、第二行星轮P2、第二行星架PC2和第二齿圈R2。反作用行星轮系RPG包括:第三太阳轮S3、第三行星轮P3、第三行星架PC3和第三齿圈R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78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