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彩色导电耐高温模塑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08050.0 | 申请日: | 2009-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5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尊昌;何征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沃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1/12 | 分类号: | C08L71/12;C08K13/04;C08L81/06;C08L25/06;C08L69/00;C08K7/14;C08K7/06;B29B9/06;B29C47/92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6023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彩色 导电 耐高温 塑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导电模塑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彩色导电耐高温模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耐高温导电/消除静电塑料是在树脂中加入碳纤维,或碳黑。由于碳纤维、碳黑都是黑色的,注塑的产品也就是黑色。虽然可以在树脂中加入无色抗静电剂和色粉来制造彩色导电模塑料,但目前的抗静电剂又不耐高温,且导电性随环境而变化,因此也不能得到理想的彩色导电耐高温模塑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彩色导电耐高温模塑料(热变形温度>120℃),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不能得到彩色导电耐高温模塑料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彩色导电耐高温模塑料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彩色导电耐高温模塑料,以重量百分比计,含有如下组分:
热塑性工程塑料 60~89%
玻璃纤维 1~30%
导电碳纤维 8~20%
抗冲击改性剂 0~10%
润滑剂 >0~1%
抗氧剂 >0~1%
白色无机填料 5~30%
耐300℃以上的色粉 >0~10%。
本发明实施例的彩色导电耐高温模塑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上述比例将热塑性工程塑料、抗冲击改性剂、润滑剂、抗氧剂、白色无机填料和耐高温色粉混合均匀后用造粒机挤出;
(2)按上述比例加入导电碳纤维、玻璃纤维造粒;
(3)各组分在热塑性工程塑料熔融状态下充份捏合后挤出冷却切粒。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以上配方,注塑的产品可是兰、红、黄、绿等色,同时,得到的塑料耐高温又具有导电、消除静电的特性,可以注塑成型彩色导电/静电消散型胶盘、胶盒,易于通过包装来区别产品,能广范应用于半导体元件制造、传输、成品包装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既耐高温又具有彩色效果的彩色导电耐高温模塑料,以重量百分比计,含有如下组分:
热塑性工程塑料 60~89%
玻璃纤维 1~30%
导电碳纤维 8~20%
抗冲击改性剂 0~10%
润滑剂 >0~1%
抗氧剂 >0~1%
白色无机填料 5~30%
耐高温色粉 >0~10%。
上述各组分重量百分比含量优选为:
热塑性工程塑料 64~78%
玻璃纤维 8~15%
导电碳纤维 8~16%
抗冲击改性剂 1~5%
润滑剂 0.4~1%
抗氧剂 0.4~1%
白色无机填料 5~17%
耐高温色粉 >0~5%。
热塑性工程塑料优选为聚苯醚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砜树脂、聚醚砜树脂和聚醚酰亚胺中一种;或者聚砜树脂、聚醚砜树脂和聚醚酰亚胺中一种或几种与聚碳酸酯树脂的混合物;或聚苯醚树脂和聚苯乙烯树脂的混合物。更优选为聚苯醚树脂和聚苯乙烯树脂的混合物,其中,聚苯醚树脂重量百分比含量为60~95.5%。上述聚苯醚树脂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选择SABIC创新塑料公司的PPO 809粉;上述聚苯乙烯树脂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选择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的525。上述聚碳酸酯树脂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选SABIC的Lexan141;上述聚砜树酯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选BASF的S2010;上述聚醚砜树酯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选BASF的E2010,上述聚醚酰亚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选SABIC的Ultem1000。
更进一步,上述玻璃纤维可选择长度为3~12mm的短切玻璃纤维,更优选长度为3.0~6.4mm的短切玻璃纤维。当然也可用长玻璃纤维。例如OWENSCORNING公司的短玻纤维165P-14A,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ES4305长玻璃纤维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沃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沃特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80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