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细胞培养皿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08731.7 | 申请日: | 2009-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756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曾勇;陈伟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勇;陈伟滨 |
主分类号: | C12M1/22 | 分类号: | C12M1/2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万商天勤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志明;潘笑玲 |
地址: | 518001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细胞 培养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学试验中使用的器具,尤其涉及一种供细胞培养使用的器皿。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细胞培养的培养皿通常只是底部平整的普通容器。如图1所示,操作时,在该器皿底部注入数滴培养液3,每滴培养液3之间相互分开,并在每滴培养液内放入待培养的细胞5,由于液体存在表面张力,每滴培养液3会形成珠状,另外为了防止灰尘等杂质污染培养液,还要在所有珠状滴培养液单元及其相邻的空间内注入培养细胞用的矿物油6。但在操作过程中,如要移动该器皿时必须非常小心,因为轻微的晃动或振动,都可能会让靠液体表面张力维系的珠状培养液3破裂混合在一起从而影响培养效果;此外,矿物油6需填满培养液滴3之间全部空间,因而需耗费较多的成本非常昂贵的矿物油6。为此,也有人设计了一种细胞培养皿,其底部向上凸设有多个碗状的小容器,操作时,将培养液滴注入各小容器内即可防止其破裂造成相互混合,但是这种培养皿也存在如下缺点:1.其内碗状小容器的底面和侧壁呈弧形,在使用毛细玻璃管吸取细胞时,操作者很难把握细胞所在位置的底部的高度,毛细玻璃管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折断;2.矿物油需高于碗状小容器的顶面,并填满各碗状小容器之间的空位,因而同样需耗费较多的成本非常昂贵的矿物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培养液滴相连混合、可节省矿物油且方便操作的细胞培养皿。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制造一种细胞培养皿,包括:皿体;其特别之处在于:
所述皿体的底壁向下凹设有多个相互分开的细胞容置区,培养液滴可注于独立的细胞容置区内从而不容易混合在一起,而且矿物油只需覆盖于底壁上方,可大大节省矿物油的用量,所述细胞容置区的底面为水平面方便操作。
所述细胞容置区的竖向截面呈倒梯形,此形状使细胞的代谢产物更容易浮于上部,有利于细胞的培养。
所述细胞容置区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为30度至60度。
此外,本发明的培养皿还包括封闭所述皿体上部开口的顶盖,该顶盖的内壁上设有架设于所述皿体顶沿的凸条,能防止顶盖粘上液体后与皿体顶沿粘连在一起。
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细胞培养皿的底壁设有多个可容纳培养液滴的独立的细胞容置区,使相邻的培养液滴不容易混合在一起,能有效提高培养效率;而且矿物油只需覆盖于底壁面上方,大大减小矿物油的用量,从而减小了培养成本;细胞容置区的竖向截面呈倒梯形,其底面为一平面,这样在用毛细玻璃管吸取细胞时,该毛细玻璃管不易折断,方便操作,且有利于细胞代谢产物的上浮分离。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细胞培养皿操作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细胞培养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细胞培养皿的竖向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细胞培养皿操作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之最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的细胞培养皿包括皿体1,该皿体1的底壁较厚,沿该皿体1的底壁平面向下凹设有多个相互分开的细胞容置区11,该细胞容置区11呈倒锥台状,其竖向截面呈倒梯形,其底面为水平面,这样,当使用毛细玻璃管吸取细胞时比较容易操作,毛细玻璃管不容易折断。细胞容置区11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可取30度至60度,本实施例中取45度。
为了防止灰尘等污染培养液,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培养皿还设有封闭所述皿体1上部开口的顶盖2,该顶盖2的内壁上设有架设于所述皿体1顶沿的多条凸条21,能防止顶盖2粘上液体后与皿体1顶沿粘连在一起。
操作时,如图4所示,在各细胞容置区11内分别注入培养液3,将细胞5置于培养液3内,然后在皿体1的底壁平面上方覆盖一层矿物油6。可见,每滴培养液3被限定在各细胞容置区11内,其位置很稳定,相邻培养液3不会因为轻微的晃动或振动就混合在一起;而且矿物油6只需覆盖于皿体1的底壁平面上方,无需填充于细胞容置区11之间的空间,因而可节省大量昂贵的矿物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勇;陈伟滨,未经曾勇;陈伟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87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浪涌保护器的智能保护模块
- 下一篇:全自动高效换热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