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吸式增氧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09803.X | 申请日: | 200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8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巫友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巫友民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氧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氧机,具体说是一种自吸式增氧机。
背景技术
所有水产养殖的专业人士都知道,在水产养殖中,增氧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备,饲料和动物排泄物带来大量耗氧的有机物质,池塘会出现低于标准的溶解氧。有效补充水中溶解氧的办法只有靠机械增氧,目前在使用的增氧机中有叶轮式、水车式、喷水式、水泵推流式和充气式等各种类型的增氧设备。其中叶轮式、水车式、喷水式增氧机是扰动表面水,增加水表层的溶氧量,这些装置难以达到增氧的目的,水泵出入口喷出的水气流带有较大的吸力和较强的冲击力会给小鱼小虾造成很大的损伤。气泵式增氧机能克服上述缺陷,如进口罗茨风机增氧装置,是在岸上安装机组,将出气管预铺在养殖的池塘、水池等水体内,向一定深度的水体进行充气达到增氧效果,但这种装置造价很贵,尤其是铺设管道的造价比主机的价格还贵出许多,虽然充气式增氧机对水体充气能达到一定深的溶氧量,但它对水体的流动性很差。较高造价的设施,增氧效果与叶轮式增氧机的增氧效果相差无几,养殖户难以承受,无法普遍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简单、轻便,省电的自吸式增氧机。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自吸式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机包括电机、水泵、进水管、出水管、自吸式增氧器、空气进气管、空气进气浮球与氧气和水结合喷出口,进水管、出水管与水泵相连,电机与水泵相连,自吸式增氧器安装在出水管上,空气进气管与空气进气浮球相连接,空气进气管与出水管相通。
所述自吸式增氧器包括一圆筒状壳体,壳体的两端分别为进水口与出水口,出水口端上设有进气口。
所述空气进气浮球包括一锥形浮筒与密封盖,密封盖盖装在环形浮筒顶部,密封盖上设有氧气调节装置。
所述浮筒的底部安装有导向片。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自吸式增氧机设计简单、轻便,省电,只需要利用养殖池的供水设备就可以工作。与传统的增氧方式不相同,免除了传统增氧机的电机与减速机构的维修,寿命可达5到10年,耗电量每亩池只需700W,其增氧机的能力大于四个1.5KW的传统式增氧机,实际节约电耗70%。自吸式增氧机的增氧原理与叶轮式和水车式不同,独特的进气设计,配合锥形浮筒,能使输出的氧气能调节大小,因而提高水在喷发过程中与空气接触,从而提高水体的溶氧量,另外,水在喷发的同时直接注入到池底,从而提高池水的流动,既能使池水含氧均匀,又能把池底的多余饲料和鱼虾等排泄物排出,特别适合高密度的养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自吸式增氧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自吸式增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浮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密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自吸式增氧机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所示的自吸式增氧机主要由电机1、水泵2、进水管3、出水管4、自吸式增氧器5、空气进气管6、空气进气浮球7与氧气和水结合喷出口8组成。电机与水泵相连,电机带动水泵转动工作。进水管、出水管与水泵相连,自吸式增氧器安装在出水管上,空气进气管与空气进气浮球相连接,空气进气管与出水管相通,氧气和水结合喷出口位于出水管的端部。自吸式增氧器为中鼓形的壳体,壳体的两端分别为进水口61与出水口62,出水口端的管壁上设有进气口63,进气口与空气进气管相连接。自吸式增氧器由于进水口大、出水口小,在工作过程中形成高压,氧气将通过空气进气管进入到增氧器内与水结合,然后从喷出口喷出。空气进气浮球由环形浮筒9与密封盖10组成,密封盖盖装在环形浮筒的顶部,密封盖上设有氧气调节装置,通过调节装置可以调节氧气的大小,因而提高水在喷发过程中与空气的接触,提高水体的溶氧量。增氧机把布气头带有大量溶解氧的水体推出六十米以外,使六十米范围能直接达到增氧作用。导流后的水流还形成支流,能把水体变成漩涡形流向,又接近水车式增氧机的功能。所以,本发明在一台机上拥有三种增氧机的功能,具有多功能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巫友民,未经巫友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98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