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渣热闷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10167.2 | 申请日: | 2009-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88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8 |
发明(设计)人: | 徐兰升;谢传贤;陈志光;李铁军;石建红;林培芳;罗元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3/10 | 分类号: | C21B3/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永杰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8 | 代理人: | 陈小耕 |
地址: | 51212***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渣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铁冶炼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炼钢钢渣的 回收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钢渣是炼钢过程的必然副产物,其排出量约占粗钢产量的15-20%,我国目 前钢渣的利用率还比较低。近几年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迅速,据统计,2008年我 国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全年产渣量达到5000~10000万吨。合理利用和有效 回收钢渣是实现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解决钢铁企业废钢短缺,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变废为宝的有 利举措。
目前,热态钢渣回收处理的方式主要有水淬法、热泼法、余热自解法(又 称热闷法)、浅盘泼法、风淬法等。其中的余热自解法(又称热闷法)是利用喷 水条件下钢渣自身余热对矿相组成变化产生的热应力、化学应力和相变应力, 使钢渣快速碎裂和粉化,同时使其中金属与渣质有效分离,该法具有节能、高 效、低成本和较为安全等特点,在钢渣处理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热态 钢渣热闷处理的设备结构成为关键问题。
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热态钢渣热闷设备包括中国专利文件 ZL200420058581.6公开的装置,该装置特点是采用工作衬插入固定在混凝土池 壁上的安装架内;由于热态钢渣入炉温度达到850℃以上,在分段喷水冷却过 程各段安装架及工作衬需承受骤冷骤热,加上进出渣过程挖掘机作业过程对热 闷设备机械碰撞,易造成安装架弯曲变形、工作衬变形断裂,造成衬板等更换 频繁,且维修难度大,检修成本高,检修过程安全问题突出;另外,工作衬与 混凝土池壁间逐步淘空,工作衬易变形断裂,更换不及时易导致高温热态钢渣 与混凝土池壁直接接触,在高温作用下,使混凝土池壁发生爆裂、破坏永久层 结构,造成设备使用寿命短。
另中国专利文件ZL200720174489.X公开了一种在工作衬与混凝土池壁中 的间隙中增加了一层隔热层的结构,工作衬通过固定在混凝土池壁上的固定组 件固定,此种结构的固定组件及工作衬变形后,工作衬的拆装很困难。工作衬 不能及时维修,易导致高温热态钢渣与隔热层及混凝土池壁直接接触,在高温 作用下,使混凝土池壁发生爆裂,造成设备使用寿命短。
根据实际操作经验证明:目前国内通用的钢渣热闷处理装置的正常使用1 个月累计热闷钢渣20炉,1个月内出现安装架变形、工作衬损坏、预埋件脱落 等故障,造成维修频繁、维修成本高企、生产过程安全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生 产效率,设备寿命极短。
此外,闷炉的池盖上装呼吸阀以增加卸压通道,但由于闷炉中产生的蒸汽 中含有大量的粉尘,易堵塞呼吸阀孔,不及时处理会造成闷炉内的压力骤然增 加导致飞盖现象,严重的还可能会导致爆炸,严重影响生产安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钢渣热闷处理装置, 其具有如下优点:热闷处理效率更高、且设备寿命大幅延长、维护成本更低、 操作更安全、结构简单。
为此,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钢渣热闷处理装置,其包括罐壁,罐 壁包括侧面、底面和上端开口,罐壁上部设有排气管,罐壁下部设有排水管, 沿罐壁上端开口设有一圈U形截面的水封槽,而所述罐壁包括一次浇注捣固成 形的耐热混凝土的外壁,所述罐壁侧面还包括由钢纤增强耐火浇注料一次浇注 捣固成形的内壁;所述外壁中包括钢筋网M,钢筋网M上均匀分布地焊接有 预埋件,所述内壁中包括钢筋网N,钢筋网N与所述外壁上预埋件的出头逐一 焊接相连,所述外壁厚度是所述内壁厚度的1-2倍。所述钢纤增强耐火浇注料 的重量组成为:耐热钢纤维:1~2%,Al2O3:62-72%,SiO2:20~25%,CaO: 5~8%,Fe:1~2%,其它杂质:余量。所述耐热钢纤维长度为25~40mm,长 径比为45~55;固化成形后所述耐火浇注料的体积密度≥2.80g/cm3、耐压强度 ≥120MPa、抗折强度≥15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01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