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色散补偿模块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11007.X | 申请日: | 2009-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3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赵强;吴砺;肖鹏;汤学胜;赵武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高意通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34 | 分类号: | G02B6/34;H04B10/1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方惠春;黄国强 |
地址: | 350014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色散 补偿 模块 方法 | ||
1.一种实现色散补偿模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P-偏振的入射光不受阻碍地通过第一PBS棱镜(11),经过第一1/4波片(21)后垂直入射到第一标准具元件(31),从所述的第一标准具元件(31)反射的光再次通过第一1/4波片(21)后变为S-偏振光,然后再次入射到第一PBS棱镜(11)的分光面,所述的S-偏振光被第一个PBS棱镜(11)反射导向第二PBS棱镜(12),并被第二PBS棱镜(12)的分光面反射导向过第二1/4波片(22)和第二标准具元件(32),从所述的第二标准具元件(32)反射的光在通过第二1/4波片(22)后又被切换为P-偏振光,并可以继续不受阻碍地通过第二PBS棱镜(12)的分光面,所述的P-偏振光在通过第三1/4波片(23)和第三标准具元件(33)的组合后,其偏振态被切换为S-偏振,然后在入射到第二PBS棱镜(12)的分光面时被反射导向到第三PBS棱镜(13),所述光的光路按如此规律往返反射传播,所述的光途经多个1/4波片和标准具元件,并从最终经PBS棱镜(1n)的分光面反射后经输出口传出;所述的PBS棱镜的分光面被配置为P-偏振光透射,对S-偏振光全反射。
2.一种实现色散补偿模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P-偏振的入射光不受阻碍地通过Walk-off晶体(9),经过第一1/4波片(21)后垂直入射到第一标准具元件(31),从所述的第一标准具元件(31)反射的光再次通过第一1/4波片(21)后变为S-偏振光,然后再次入射到Walk-off晶体(9),所述的S-偏振光被Walk-off晶体(9)走离导向过第二1/4波片(22)和第二标准具元件(32),从所述的第二标准具元件(32)反射的光在通过第二1/4波片(22)后又被切换为P-偏振光,并可以继续不受阻碍地通过Walk-off晶体(9),所述的P-偏振光在通过第三1/4波片(23)和第三标准具元件(33)的组合后,其偏振态被切换为S-偏振,然后在入射到Walk-off晶体(9)走离导向到下一个1/4波片和标准具元件的组合,所述光的光路按如此规律往返反射传播,所述的光途经多个1/4波片和标准具元件,并从最终经Walk-off晶体(9)一侧经输出口传出;所述的Walk-off晶体(9)被配置为P-偏振光直射,对S-偏振光走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实现色散补偿模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产生所述的P-偏振的入射光的方法是在入射光的光纤准直器(4)的后面再加上偏振Walk-off晶体(5)和半波片(8),使任意偏振的入射光分解为两个具有完全相同偏振态的子光束。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实现色散补偿模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所述的色散补偿模块输出光的方法是在出射光的光纤准直器(4)的前面再加上半波片(8)和偏振Walk-off晶体(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色散补偿模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的PBS棱镜依次胶合为一长条状,构成PBS阵列长条(6)。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现色散补偿模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Walk-off晶体(9)为晶体长条状。
7.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实现色散补偿模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的1/4波片和标准具元件的组合胶合于所述的PBS阵列长条(6)的分光面两侧。
8.如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实现色散补偿模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的1/4波片和标准具元件的组合胶合于所述的Walk-off晶体长条(9)的分光面两侧。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实现色散补偿模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1/4波片和标准具元件的组合之间设置有间隔层(71)。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实现色散补偿模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1/4波片和标准具元件的组合之间设置有间隔层(7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高意通讯有限公司,未经福州高意通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100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