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行车省力传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11024.3 | 申请日: | 2009-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0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韩东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东平 |
主分类号: | B62M3/00 | 分类号: | B62M3/00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秀丽 |
地址: | 6100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省力 传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非机动车即自行车、三轮车等车辆的技术领域,进一步讲是一种非机动车的自行车省力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普通自行车由于受踩踏位置的限制,链盘上用于与踏板连接的单臂杆的长度比较短,不太省力。本发明的申请人于2006年11月9日申请的一项专利号为200620158888.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自行车省力传动件”,该装置主要依靠传动杆3个点的连接传动来带动自行车前行:其中传动杆的第1连接点和第2连接点分别与两个“Z”字形连杆转动连接,第3连接点与踏板或手柄装置连接,通过作用于踏板或手柄装置的作用力使传动杆的3个连接点同步作圆周运动,从而使自行车前行,然而经过实验发现:当往下作用力于传动杆第3个连接点即踏板或手柄装置时(如图示垂直于纸面方向向下),传动杆顶端第1个连接点会往上转(如图示垂直于纸面方向向上),传动杆顶端下方第2个连接点往下转动的阻力很大,而用来使该第2个连接点往下转动的推力却很小,因此两个“Z”字形连杆不容易绕其第二横杆轴心同向转动,传动杆就好象杠杆两头反转而支撑点不动,所以这种结构不容易使传动杆3个连接点作同步圆周运动,也就达不到省力的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行车省力传动装置,它不仅可使传动件带动“Z”字形连杆的转动更加方便自如,而且可进一步提高省力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构成的,一种自行车省力传动装置,它包括传动件、连接于传动件一端的踏板或手柄装置、连接于传动件另一端的一对“Z”字形连杆,踏板或手柄装置与传动件连接的连接作用中心线及两个“Z”字形连杆与传动件连接的连接作用中心线相互平行;每个“Z”字形连杆均包括一对相互平行的横杆和固接于两横杆之间的立杆,其中第二横杆均用于和自行车车架转动连接,且两个“Z”字形连杆的第一横杆之间的轴心距等于第二横杆之间的轴心距;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由连接板和动力杆组成,两个“Z”字形连杆的第一横杆分别与连接板两端转动连接,动力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板中部,动力杆的另一端与踏板或手柄装置连接,且两个“Z”字形连杆的第一横杆与连接板的转动连接位置分别位于动力杆与连接板的固定连接位置的两侧;其中一个“Z”字形连杆固定连接有以该“Z”字形连杆的第二横杆轴心为转动中心的传动链盘,所述传动链盘用来带动自行车飞轮或者通过自行车变速链盘带动自行车飞轮。
使用时,先将两个“Z”字形连杆的第二横杆连接在自行车前端或后端,使其与自行车车架转动连接,再将传动链盘通过传动链条与自行车飞轮连接,或者将传动链盘与自行车变速链盘(自行车变速链盘为多片链盘固定连接而成)中的一片链盘进行连接,接着使自行车变速链盘中的另一片链盘通过另一传动链条与自行车飞轮进行连接(这里自行车变速链盘仅起到导轮的作用)。当踩动踏板装置(或摇动手柄装置)带动传动件转动时,由于两个“Z”字形连杆的第二横杆与自行车车架转动连接,且两个“Z”字形连杆的第一横杆之间的轴心距等于第二横杆之间的轴心距,因此两个“Z”字形连杆都只能分别绕其第二横杆的轴心线做圆周运动,从而通过带动与其中一个“Z”字形连杆固定连接的传动链盘的转动,来带动自行车飞轮转动,或者由传动链盘带动自行车变速链盘转动,再通过自行车变速链盘带动自行车飞轮转动。
较之已有技术而言,本发明由于将传动件设置成由连接板和动力杆组成,两个“Z”字形连杆的第一横杆分别与连接板两端转动连接,动力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板中部,动力杆的另一端与踏板或手柄装置连接,且两个“Z”字形连杆的第一横杆与连接板的转动连接位置分别位于动力杆与连接板的固定连接位置的两侧;因此,当通过作用力使踏板或手柄装置向下(如图1所示垂直纸面方向向下)转时,动力杆上端对连接板施加的向下作用力转移到连接板的中部(固定连接点),并通过连接板使得两个“Z”字形连杆的第一横杆成为一个整体,使得连接板可同时带动两个“Z”字形连杆的第一横杆向下运动,这样即可使踏板或手柄装置在向下转动的同时顺利带动两个“Z”字形连杆作同步圆周运动,此外由于该结构力臂更长且动力杆能根据需要加长,因此真正达到了省力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构造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3构造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4构造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东平,未经韩东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10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封口工艺、塑料容器封口和陈列盒
- 下一篇:输送系统的液压安全锁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