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铁氧体软磁材料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11232.3 | 申请日: | 2009-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06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李莉萍;陈小波;李广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4B35/26 | 分类号: | C04B35/26;C04B35/624;H01F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2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铁氧体 材料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铁氧体软磁材料产品及其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人类的进化史,实际上是一部材料的发展史。作为材料家族中的一员,磁性材料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磁卡,磁带,磁封条以及电信电机元件中。上述领域对磁性材料的品质要求普遍不高,传统铁氧体材料的产业化也能满足这些领域的要求,而其工艺已经非常成熟。然而,近年来在信息产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及国防工业等领域的要求,例如:磁介质存储,雷达吸波,磁流体,磁医疗等应用领域普遍要求高品质的磁性材料,使得磁性材料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高品质磁性材料难求显得尤为突出。就市场前景而言,其中单单就磁记录材料,工业产值就达到约1000亿美元。因此,开发新型的、高品质的磁性材非常重要,而且市场前景广阔。众所周知,纳米磁性材料的特性有别于常规的磁性材料,其原因是关联于与磁性有关的特征物理长度恰好处于纳米量级,如:磁单畴尺寸,超顺磁性临界尺寸,交换作用长度,以及电子平均自由程等都大致处于1-100nm量级,当磁性体的尺寸与这些特征物理长度相当时,就会呈现出反常的磁学性质。因此,研究纳米磁性材料是开发高品质磁性材料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已报道的铁氧体的制备方法有很多,如燃烧法[Sharma,Y.;Sharma,N.;Rao,G.V.S.;Chowdari,B.V.R.Electrochim.Acta 2008,53,2380.]、溶胶-凝胶法[Zhang,R.;Huang,J.;Zhao,J.;Sun,Z.;Wang,Y.Energy Fuels 2007,21,2682.Kobayashi,M.;Shirai,H.;Nunokawa,M.Energy Fuels 2002,16,1378.]、共沉淀法[Nordhei,C.;Mathisen,K.;Bezverkhyy,I.;Nicholson,D.J.Phys.Chem.C2008,112,6531.]、电沉积法[Roy,M.K.;Verma,H.C.J.Magn.Magn.Mater.2006,306,98.]、水热法[Yu,S.H.;Fujino,T.;Yoshimura,M.J.Magn.Magn.Mater.2003,256,420.]。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合成纳米铁氧体软磁材料的方法,目的在于制备出结构稳定,高饱和磁化强度,低矫顽力,低剩磁,可以发展为应用前景广阔的新一代纳米软磁材料。
本发明涉及纳米铁氧体软磁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过程如下:将金属盐,铁盐和PVP(K30)按比例混溶于乙二醇溶液中,另将一定浓度的碱性的乙二醇溶液,充分溶解后逐滴滴加到上述混合溶液中,得到淡黄色的稠状悬浊液,充分搅拌后,转入反应釜恒温反应,恒温温度为120℃-250℃,恒温时间为2-48h。反应结束后,冷却到室温,离心,洗涤,干燥,收集得到纳米铁氧体MyFe2-xO4。其中Fe∶M∶OH的摩尔比(1~3)∶1∶(4~10)。
其中,上述制备过程中所用的金属盐可以是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盐、醋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金属M可以为锰、镍、钴、铅、铜,锌中的一种或几种;碱源可以是氢氧化钾,氢氧化钠,醋酸氨,醋酸钠,醋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
通过以上的制备方法合成了粒径约为30nm的纳米铁氧体软磁材料。该材料具有铁磁性,表现为典型的软磁体,室温时,饱和磁化强度约为20-80emu/g,矫顽力极小,约为20Oe,剩磁极低,约为0.4emu/g。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原料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实用,安全性高,成本低廉;本方案采用PVP(k30)做导向剂,合成的纳米级磁性铁氧体形貌呈球状,粒度比较均一,有利于后期的处理,成型。制备出的纳米磁性材料结构完整,呈现出良好的软磁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锌铁氧体的X射线衍射(XRD)图;图2为锌铁氧体的透射电镜(TEM)
图;图3为锌铁氧体的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图;图4为不同铁锌比的锌铁氧体的室温磁化曲线(M-H)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12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