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11266.2 | 申请日: | 2009-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3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黄淳权;刘小童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小童 |
主分类号: | B62K15/00 | 分类号: | B62K15/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 勇 |
地址: | 250023山东省济南市天***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叠式 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尤其是涉及一种折叠式自行车。
背景技术
普通的折叠自行车一般只是将两轮之间的车架进行横向折叠即可,折叠后虽然长度缩短,但高度和厚度仍然过大,而且相互之间磕磕碰碰,不能服贴,折叠效果差,严重影响携带和储存。目前也有报道一些折叠自行车相关技术,它们各有优缺点,但普遍存在折叠不够全面,效果不够理想及结构较复杂等缺陷。
公告号为02228086.3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一种复合式折叠自行车,在自行车前后车架的两根连接杆上设置套接、夹紧装置,套接装置由外包接头、卡圈、接头、花键头组成,外包接头与前车架连接杆固接,花键头通过卡圈固定在外包接头的圆柱空腔内,后车架连接杆与接头固定,接头的一端插入花键头中与花键头相连,夹紧装置包括转动杆、联接轴、转动销、盖板、联接端头,联接端头与前、后车架连接杆固接,两联接端头的端部可叠加并用联接轴串接,联接轴的通过销与转动杆相连。该实用新型通过前后车架上的连接杆上的套接及夹紧装置,使前后车架稳定牢固连接,可很方便地松解开,实施折叠。
公开号为CN1428264的发明专利申请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在车梁后部横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水平轴向的铰链,后叉架通过铰链与车梁相连接;车把立管是由并列的两根立管构成,并有横梁相连接,在其下端与前叉立管之间有铰链及锁紧装置,两根车把立管的上部分别有“L”型的车把横管;折叠时向下、向前旋转或推动后叉,使后叉和后轮处于车梁的下方,向后旋转车把立管,使车把折叠于车梁之上,两根车把立管分列车梁两边,向下转动左右车把横管,使车把横管与车体大致平行;鞍座与鞍管及鞍管下部与车梁之间有铰链,向前、向下旋转鞍管,使其折叠于车把立管之上。该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折叠方便、锁紧牢固、外形美观等优点。
公告号为CN201201676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其特点是包括有车架部、前轮、后轮,设在车架部的链条传动装置以及座椅,所述的车架部是由车架大梁、铰接在车架大梁前端的转向套筒、通过连杆铰接在其下部的车架横梁以及与其铰接的座椅构成,链条传动装置安装在车架横梁的前部,后轮安装在车架横梁的后部,固定后轮的后轮固定杆与车架部铰接。其优点是在全部折叠后体积很小,能够放置于行李包中,外出旅游携带更加方便,而且可以在水上使用,应用范围更广。
公告号为CN201193071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车架包括前立管、后叉,前立管上设有固定的并呈一体连接的前撑架,后叉的前上部与前撑架的后部相枢轴连接,后叉的前下部枢轴连接有连杆的一端部,连杆的另一端部沿前撑架的前后方向滑动地设置在前撑架上,连杆的另一端部与前撑架之间设置有具有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的第一锁定机构,第一锁定机构包括用于驱动第一锁定机构从锁定位置转换至解锁位置的操作件,操作件能够活动地设置在前撑架上,并且后叉的前上部与前撑架的后部之间设置有具有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的第二锁定机构。即使手较小的使用者也能够很容易地按到操作件从而将第一锁定机构解锁,当第二锁定机构解锁后便能将自行车折叠,折叠操作较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折叠后尺寸明显缩小、紧凑,携带储存方便的折叠式自行车。
本发明包括车架、转向架、前轮、前轮轴、后轮、后轮轴、座垫及链轮传动装置;其特点在于,车架位于前轮与后轮的同一侧,车架设有前杆、后杆和连接梁,前杆下端与前轮轴连接,后杆下端与后轮轴连接,前杆上端与连接梁前端转动连接,后杆上端与连接梁后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连接是可垂直于地面转动的连接,连接梁上设有至少1个可垂直于纸面转动的转折节点。
连接梁后端与后杆上部之间最好设有避震器,避震器可采用现有市售自行车避震器。
转向架设有转向杆和手把杆,转向杆上端与手把杆中部为可垂直纸面的转动连接,转向杆下端与车架前杆上端为可垂直于地面的转动连接。
车架还可设有下杆,下杆一端与后杆下端连接,下杆另一端装有链轮传动装置的主动链轮轴。
链轮传动装置的曲柄脚踏与主动链轮轴经轴销转动连接。
与现有折叠自行车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小童,未经刘小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12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缠包机
- 下一篇:电子产品外壳的保护膜贴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