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花生空秕的粒状钙质物料生产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11737.X | 申请日: | 2009-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00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王飞;李清华;林新坚;李昱;游雪芸;林诚;何春梅;何盈;周恩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13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花生 粒状 钙质 物料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肥料、制剂生产工艺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防治花生空秕的粒状钙质物料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我国南方红黄壤区是南方花生的主要产区,种植面积超过110万公顷。花生为喜钙作物。由于受高温多雨气候的影响,土壤酸化,加上有机肥应用减少与大量生理酸性肥料的不当施用,形成土壤钙贫瘠,常导致种植的花生大面积空秕,这种现象在沿海砂质地上发生犹为严重。花生空秕田轻则减产30%~50%,重则绝收,不少农田甚至抛荒。目前,主要采用贝壳粉等含钙物料防治空秕。但由于贝壳粉质地较轻,偏碱性,在沿海风沙区施用粉尘很大,施用时长时间接触贝壳粉还会灼伤皮肤,还可能因施用不均而造成局部浓度过高导致烧种、烧苗等发生,此外,贝壳粉施入土壤后易流失,利用率低,因而限制了产品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以贝壳粉为主要原料生产防治花生空秕的粒状钙质物料的技术工艺。该方法以贝壳粉与风化煤为主要原料,采用团聚造粒工艺,将粉状的贝壳粉通过造粒形成粒状的花生钙质物料,达到施用方便,治秕高效的目标。该方法原料成本低,节约资源,经济效益高。
本发明防治花生空秕的粒状钙质物料技术工艺主要为:采用贝壳粉和风化煤为原料,通过团聚造粒加工成花生治秕物料。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在于:一、富有新意、设计合理;二、产品中富含钙元素及有机质,能有效防治花生空秕与改良土壤,此外,还可根据花生营养需求,灵活添加其他中微量营养元素;三、原料成本低,产品外观圆整,商品性价比高;四、利用沿海牡蛎壳开发花生治秕物料,促进了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施用该产品有利于降低花生空秕度,尤其是重度空秕区,可有效提高花生产量、品质,因而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四充分利用贝壳废料,变废为宝,有效地节约了资源。
具体实施方式
所述贝壳粉和风化煤的质量百分比为:贝壳粉80~85%,风化煤15~20%。
所述生产过程为:
(1)贝壳粉和风化煤前处理:将贝壳粉和风化煤粉碎后过80目筛:利用15匹马力和动力或9.5-11kw的电动机电力负荷,配置4800r/min上下相应功率,备有80目孔径筛的粉碎机械设备,经过翻晒干燥过的牡蛎壳预先粗扎之后再送进输送带,粉碎加工成贝壳粉,过80目筛网;风化煤用同样方法粉碎过80目筛网。
(2)调配物料:将贝壳粉、风化煤按所述质量比混合均匀;
(3)团聚造粒:先将调配好的物料总质量的40-60%输送至圆盘造粒机中进行造粒,造粒机速度控制在30-45r/min,并间歇喷施水分,待表面湿润的粉粒翻动形成球核后,再连续加入剩余物料,使球核逐渐长大,最终达到最终达到1.0-3.5mm范围内的颗粒,造粒控制时间为15-25min;该段工序的半成品含水率控制在4.0-5.0%之间;
(4)烘干:将造粒好的治秕物料直接晒干或输送到80-100℃的烘干机中烘干,最终使水分含量不高于2.5%;
(5)过筛:将烘干后的物料输送到筛网进行过筛,最终使成品粒径控制在1.0-3.5mm之间;
(6)过筛后的不合格品经粉碎机粉碎后再重新造粒。
以下是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制于此。
实施例1
称取过80目的贝壳粉85kg,过80目的风化煤15kg,将二者充分混合均匀。
先将50kg混合物料输送到圆盘造粒机中进行造粒,造粒机速度控制在30-45r/min,并间歇喷施水分,待表面湿润的粉粒翻动形成球核后,再连续加入剩余物料,使球核逐渐长大,最终达到期望的颗粒(1.0-3.5mm之间);造粒过程控制时间为15-25min。将造粒好的粒状物料直接晒干或输送到80-100℃的烘干机中烘干,使水分含量不高于2.5%。然后将烘干的物料通过筛网过筛,最终使成品粒径控制在1.0-3.5mm之间,成品率一般可达80-85%。不合格品经粉碎机粉碎后再重新造粒。
实施例2
称取过80目的贝壳粉80kg,过80目的风化煤20kg,将二者充分混合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17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