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废旧聚丙烯塑料生产聚丙烯纤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11774.0 | 申请日: | 200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0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苏清阅;张振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三宏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6/46 | 分类号: | D01F6/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000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旧 聚丙烯 塑料 生产 聚丙烯纤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旧塑料回收及循环利用技术,具体地说是指用废旧聚丙烯塑料生产聚丙烯纤维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塑料制品的年产量已突破2亿吨,并且还在以30%的速度递增。然而随着世界塑料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旧塑料。这些废旧塑料还在随着塑料制品的增多而不断地增多,但塑料回收处理利用率低,由于它们固有的高分子性能,生物降解性差,分解速度慢,长期分散于自然界中会造成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将废旧聚丙烯塑料用于纺丝,特别在是纺牵一步法设备(FDY)上进行生产聚丙烯纤维,断头频繁,产品毛丝、松圈丝较多,强度低,影响织造工序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废旧聚丙烯塑料生产聚丙烯纤维的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旧聚丙烯塑料的回收循环利用方法,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克服现有废旧聚丙烯塑料用于纺丝,特别是在纺牵一步法设备上进行生产聚丙烯纤维时,断头频繁,产品毛丝、松圈丝较多,强度低,影响织造工序生产等缺点。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用废旧聚丙烯塑料生产聚丙烯纤维的方法,包括:将二种以上不同熔融指数的聚丙烯再生料混合并添加分子量调节剂进行共混改性,以分子量调节的方式控制聚合体流变性的可控流变性,所获得的共混物熔融指数控制在12-20克/10分钟之间,造粒制得聚丙烯再生料颗粒,再用纺牵一步法纺丝,所述纺牵一步法纺丝工艺挤出机采用的各区温度为:1区180℃,2区200℃,3区225℃,4区230℃,5区230℃,6区225℃,纺丝箱的温度为220℃。
所述聚丙烯再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文具片料7-9、废丝14-16、机头料11-13、打包带23-25、PP绳13-15、工程网14-16、杂色废织带11-13、降温母粒0.3-0.5;上述文具片料为聚丙烯文具塑料经破碎清洗后制得,其熔融指数为8-10克/10分钟,废丝为丙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经造粒制得,其熔融指数为22-25克/10分钟,机头料为丙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机头料经破碎制得,其熔融指数为18-20克/10分钟,打包带为聚丙烯打包带经破碎清洗造粒制得,其熔融指数为6-8克/10分钟,PP绳为聚丙烯农用绳经破碎清洗造粒制得,其熔融指数为6-8克/10分钟,工程网为建筑工程用聚丙烯安全网经破碎清洗造粒制得,其熔融指数为6-7.5克/10分钟,杂色废织带为聚丙烯杂色废织带经造粒制得,其熔融指数为20-22克/10分钟,降温母粒用作分子量调节剂,经混合,上述混合料经造粒制得聚丙烯再生料颗粒,其熔融指数为16-18。
前述用废旧聚丙烯塑料生产聚丙烯纤维的方法,所述聚丙烯再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文具片料19-21、CD盒29-31、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14-16、打包带19-21、杂色废织带14-16;上述文具片料为聚丙烯文具塑料经破碎清洗后制得,其熔融指数为8-10克/10分钟,CD盒为聚丙烯材质的CD包装盒经破碎清洗并沉水分离出含填充料的部分制得,其熔融指数为30-50克/10分钟,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熔融指数为8-12克/10分钟,打包带为聚丙烯打包带经破碎清洗造粒制得,其熔融指数为6-8克/10分钟,杂色废织带为聚丙烯杂色废织带经造粒制得,其熔融指数为20-22克/10分钟,经混合,上述混合料经造粒制得聚丙烯再生料颗粒,其熔融指数为16-18。
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经实践证明,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生产的聚丙烯纤维表现出独特的性能,使改性后的再生塑料纺丝性能极大提高,纺制的聚丙烯纤维产品光泽度好,毛丝、松圈丝较少,提高了废旧聚丙烯塑料使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用废旧聚丙烯塑料生产聚丙烯纤维的方法,主要是将不同熔指的聚丙烯再生料混合并添加分子量调节剂进行共混改性,以分子量调节的方式控制聚合体流变性的可控流变性,所获得的共混物熔融指数控制在12-20克/10分钟之间,造粒制得聚丙烯再生料颗粒,再用纺牵一步法纺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三宏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建三宏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17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