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1-3代芳醚树枝状酞菁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11845.7 | 申请日: | 2009-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5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彭亦如;张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87/22 | 分类号: | C07D487/22;A61K31/409;A61K41/00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义星 |
地址: | 350007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代芳醚 树枝 状酞菁 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配合物领域,尤其属于一种1-3代芳醚树枝状酞菁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该配合物作为光敏剂应用于光动力治疗湿性黄斑变性类疾病和癌症。
背景技术: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治疗癌症,HIV和湿性黄斑变性类 疾病的新方法。光动力治疗的关键是光敏剂。酞菁配合物因具有与血卟啉相似的骨架结构, 结构更稳定且易修饰,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70nm左右,易透过人体组织的红光区域而且能 制得纯品,被认为是一类很有潜力的光敏剂。由于酞菁分子间强烈的π-π作用,容易 聚集,从而降低分子的荧光量子产率,缩短三线态量子寿命,从而降低光敏化效率。因此, 设计合成分子间不易聚集的光敏剂是我们的研究目标。
树枝形聚合物(dendrimer)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新型化合物。 1985年在Tomalia和Newkome等人首次成功合成了第一类树枝形聚合物后,这种具有精美 结构的超支化聚合物立即引起了科学家的重视。树枝型聚合物由三部分构成,即核心、支 化单元和外围官能团。其特点是结构规整,可控合成,分子尺度在纳米级,内部孔穴可以 包含各种分子。随着外周官能团代数的增长,官能团数目从核心向外围呈指数增长。官能 团表面可制成由不同分子基团组成的密集区域。这些分子基团可起到挂钩的作用,可以与 病毒和细胞表面的多价分子附着点结合,从而用于粘附各种有用的分子。此外,三维树枝 大分子是非生物材料,不会诱发病人的免疫反应,所以选择树枝大分子作为药物的载体, 携带和输送药物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输送到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目的,是纳米药物的发展趋 势。国外见报道以具有光动力治疗效果的酞菁配合物为核,周围包围树枝大分子的树枝状 光敏剂仅5类。Julien L.D等通过发散法合成八取代5代磷联氨树枝形无金属酞菁。Mutsumi Kimura等通过发散法合成四取代聚醚-氨基树枝状酞菁锌。Mutsumi Kimura等还通过发散 法合成了四取代含有Behera氨树枝状的酞菁钴。Casey A.等通过会聚法合成八取代3代 聚烷基醚无金属酞菁。Dennis K.P.Ng通过会聚法合成带有酯类端基四取代3代聚芳醚酞 菁锌。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酞菁配合物相比较,这些以酞菁配合物为核,三维树枝大分 子为取代基的光敏剂具有以下优点:随着外周官能团代数增加,有效穿透波长增加;由于 外周官能团大的空间位阻,对酞菁核有位点分离作用,导致酞菁在高浓度下也不易形成聚 集体,而且单线态氧的量子产率高点。国内外还未见以端基为羧基和氰基的1-3代芳醚树 枝状酞菁配合物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1-3代芳醚树枝状酞菁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还提出1-3代芳醚树枝状酞菁锌配合物作为光敏剂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所述的1-3代芳醚树枝状酞菁配合物,为下述结 构的化合物:
(1)第一种结构的化合物:
式中:M为氢、硅、铁、钛、钴、锌、铝或铜;
式中:R为氰基,硝基、羧基或和酯基。(R为相同基团)
(2)第二种结构的化合物:
式中:M为氢、硅、铁、钛、钴、锌、铝或铜;
式中:R为氰基,硝基、羧基或和酯基(R为相同基团)。
(3)第三种结构的化合物:
式中:M为氢、硅、铁、钛、钴、锌、铝或铜;
式中:R为氰基,硝基、羧基或和酯基(R为相同基团)。
而氰基反应生成羧基或酯都是一般技术人员能实现的技术。
对氰基苄溴用对硝基苄溴替换就可生成上述结构式中R为硝基的1-3代芳醚树枝状酞 菁配合物。
本发明优选的1-3代芳醚树枝状酞菁配合物,其结构如下:
1)化学式为四-[3,5-二-(4-氰基苯甲氧基)-1-亚甲氧苯基]酞菁(9)[G1-MPc(CN)8] 结构式为:
式中:M为氢、硅、铁、钛、钴、锌、铝或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师范大学,未经福建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18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