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子催化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11869.2 | 申请日: | 2009-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4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周民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民智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B01J19/12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3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子 催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能器具,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对燃油、燃气、制冷剂等流体分子进行磁 催化远红外辐射、负离子分解的节能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与上述同原理的节能器,一般安装在节能器外壳中,以两块带磁性的磁体组 合形成磁场,对流经磁场通路的燃油进行磁化,使燃油中的分子被磁场强制磁化,形成带有 极性的分子,并重新进行分子排列组合,从而改变分子结构,达到增强爆炸性能的目的。但 仅靠单组磁场或多组磁场,是难以使流经磁场的燃油达到完全或最佳磁化功效,因而节能效 果不明显,甚至没作用。
公告号为CN2597684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一种流体燃料催化器,由连接体、密封垫、主 体、电子加热器、温度控制器组成,在主体内部设置有磁体对,所述的磁体对的设置方式采 用同级相对设置方式。采用此种结构的新型流体燃料催化器可节约燃料10%~20%,可以减 少发动机中的积炭情况,改善发动机的工作条件,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量,而且没有二次污 染,这种流体燃料催化器安装维修方便,使用寿命长,产生的社会效益较大。
公告号为CN2703886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一种复合场燃油催化器,主要包括壳体,壳体 上开有用于安装油管的通孔;在靠近通孔的四围沿通孔的轴线方向装有磁性块和能量块构成 复合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对燃油、燃气、制冷剂等流体分子进行磁催化远红外辐射、 负离子分解的分子催化器。
本发明设有外壳,外壳内腔依次设有至少3块磁体,设于外壳内腔两侧的磁体分别设有 通孔,外壳的两端分别设有流体进接头和流体出接头流体进接头设有进气孔,进气孔与相邻 的磁体的通孔连通,流体出接头设有出气孔,出气孔与相邻的磁体的通孔连通,相邻磁体之 间设有螺旋状的导流槽,从而形成连续螺旋状和带有交变磁场的磁处理及红外辐射负离子分 解路径,在螺旋状的导流槽的边沿设有横向导流槽,螺旋状的导流槽分别与横向导流槽连通。
所述外壳最好为圆柱形外壳,为了装卸的方便,最好外壳由左上壳体和下壳体,或由左 壳体和右壳体组成,上壳体与下壳体,或左壳体和右壳体螺接。
所述磁体可采用径向充磁磁体,所述径向充磁磁体最好为径向多极充磁磁体,所述径向 多极充磁磁体可为径向2极充磁磁体、径向4极充磁磁体或径向8极充磁磁体,优选径向8 极充磁磁体。
所述螺旋状的导流槽之间的连接可选用从螺旋边沿设横向导槽进行对接或从中心孔对 接,最好选用沿边设横向导槽对接。
所述螺旋状的导流槽上最好掺入远红外线辐射材料和负离子材料。
所述外壳内腔依次可设有3块磁体,设于外壳内腔两侧的磁体(可称为前磁体和后磁体) 分别设有通孔。所述外壳内腔依次最好设有5块磁体,设于外壳内腔两侧的磁体(可称为前 磁体和后磁体)和中间磁体分别设有通孔。
本发明先采用掺有红外线辐射、负离子材料螺旋状的导流槽来增长磁化和远红外辐射及 负离子分解路程,再通过径向多极充磁法(普通是上下充磁法),使流体每绕一圈,就可获得 多次的磁极变化(N变S或S变N),实现流体从用2n+1块磁体组成的催化器流过即可获得 相当20组以上的磁极变化,并且变化速度快达25Hz以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1)用较少的磁块,获得较长的磁路;
2)用较小的磁体,获得较强的效果;
3)用较少的磁组,获得较多次的磁极变化;
4)用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快的交变磁场(25Hz);
5)用较少的远红外线辐射和负离子材料,获得较强的远红外辐射和较大的负离子分解效 果;
6)用较低的成本,获得较佳的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螺旋状的导流槽结构示意图。
图3为普通磁块充磁示意图。
图4为径向2极充磁示意图。
图5为径向4极充磁示意图。
图6为径向8极充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流体走向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民智,未经周民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18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