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对讲机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12149.8 | 申请日: | 2009-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9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陈仁纯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泉州华鸿通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5/01 | 分类号: | H01Q5/01;H01Q23/0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车世伟 |
地址: | 362000福建省泉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对讲机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线,尤其涉及一种对讲机天线。
背景技术
天线是现代社会电子领域不可缺少的关键性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 关系到对讲机的工作效率能否得到完全发挥。目前对讲机较多是使用单段 宽频或是双段窄频。这样对讲机要么使用单段频率,要么使用双段窄频, 双段窄频天线通常只能在8~10MHz范围工作。如果改变对讲机的工作频段, 必须重新更换与之配套的天线才能与其达到最佳匹配状态,否则这种天线 无法根据工作频段实现最佳匹配,天线与对讲机匹配不好的话直接影响通 讯效果和通话质量。而更换天线将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及使用上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三个工作频段的新型对讲机天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对讲机天线,包括依次相连接的振子、 绝缘介质和接口,以及罩设于上述振子、绝缘介质和接口外的外罩,以及 绕设于上述绝缘介质上的加感线圈;还包括第一谐振电容和第二谐振电容, 上述加感线圈分为相串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此第一段和第二段具有一个 公共端,并分别具有一个自由端,上述第一段的自由端接地,上述第一段 和第二段的公共端电连接上述第二谐振电容的一端,上述第二段的自由端 分别电连接上述振子和上述第一谐振电容的一端,上述第一谐振电容和第 二谐振电容的另一端共同电连接至上述接口。
还包括PCB板,此PCB板设置于上述绝缘介质上,上述第一谐振电容 和第二谐振电容设置于此PCB板上。
上述第一谐振电容和第二谐振电容为贴片电容。
上述第一谐振电容和第二谐振电容的容量为1~30P。
上述振子为长度为100~600mm的1/4波长的振子。
上述绝缘介质的直径为3~8mm,长度为10~20mm。
上述加感线圈呈左右旋向沿上述绝缘介质缠绕5~20圈。
上述PCB板的长度为5~25mm,宽度为2~8mm,厚度为0.1~2mm。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的对讲机天线,工作时,工作信号经第二谐振 电容耦合到加感线圈,并传递至振子;或工作信号经第一谐振电容与加感 线圈起耦合产生激励的作用到振子;或信号通过第一谐振电容直接到振子, 加感线圈起接地的作用。这三种工作方式分别可获得88~108MHz、136~ 174MHz和400~470MHz的工作频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将以往的单 一频段拓展为三频段,完全满足调频广播、VHF及UHF频段对讲机三频段通 讯天线,避免了更换天线的浪费和不方便,为对讲机通讯业建立了良好的 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例
本发明的一种新型对讲机天线,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相连接的振子 1、绝缘介质2和接口3,振子1、绝缘介质2和接口3外罩设有外罩4,绝 缘介质2上绕设有加感线圈6,绝缘介质2还设有PCB板7,PCB板7设置 于绝缘介质2上加感线圈6外部,PCB板7上设置有谐振电容8和谐振电容 9。其中,振子1为长度为100~600mm的1/4波长的振子;谐振电容8和 谐振电容9采用容量为1~30P的贴片电容;绝缘介质2的直径为3~8mm, 长度为10~20mm;加感线圈6呈左右旋向沿绝缘介质2缠绕5~20圈; PCB板7的长度为5~25mm,宽度为2~8mm,厚度为0.1~2mm。
如图2所示,加感线圈6分为相串接的第一段61和第二段62,第一段 61和第二段62具有一个公共端6a,并分别具有一个自由端6b和6c,第一 段61的自由端6b接地,第一段61和第二段62的公共端6a电连接谐振电 容C2(图1中的谐振电容9)的一端,第二段62的自由端6c分别电连接 振子1和谐振电容C1(图1中的谐振电容8)的一端,谐振电容C1和谐振 电容C2的另一端共同电连接至接口3。
工作原理:
工作信号由接口3输入,通过谐振电容C2耦合到加感线圈6,第一段 61起到加感的作用,第二段62起接地的作用,并传递至振子1,可获得 88-108MHz的工作频段,调试至使该频段的Vswr(电压驻波比)≤2,可完 全满足现今调频广播的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泉州华鸿通讯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泉州华鸿通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21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