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催化微电解水净化消毒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13006.9 | 申请日: | 2009-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1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世文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C02F1/50;C02F1/461;C02F1/72;C02F1/6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22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催化 电解 水净化 消毒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纳米催化微电解水净化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水泵(1)、纳米催化微电解罐(2)、中和罐(5)、砂滤罐(6)和精密过滤器(7)、贮水罐(8)构成;取水泵(1)的出水口通过三通的一个出水口与纳米催化微电解罐(2)的进水口联接,纳米催化微电解罐(2)的出水口经单向阀(4)和水管与中和罐(5)的进水口联接,三通的另一个出水口经单向阀(3)与中和罐(5)中的另一个进水口联接,中和罐(5)的出水口与砂滤罐(6)进水口联接,砂滤罐(6)出水口与精密过滤器(7)的进水口联接,精密过滤器(7)的出水口与贮水罐(8)的进水口联接;
2.纳米催化微电解水净化消毒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催化微电解水净化消毒装置,所述的纳米催化微电解水净化消毒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取水泵(1)所得的原水经三通将1/20~1/5的原水输入纳米催化微电解罐(2)中进行催化微电解使其产生初生态的强氧化性物质后经单向阀(4)流入中和罐中(5),19/20~4/5的原水经水管和单向阀(3)直接进入中和罐(5)中与纳米催化微电解水混合沉淀后经砂滤罐(6)过滤后泵入精密过滤装置(7)过滤除去水中的固体杂质、浮游生物、胶体、细菌,从而得到净化水,贮存于贮水罐(8)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催化微电解水净化消毒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米微电解的工作电压为2V~18V,电流强度为1~5000A,纳米催化微电解产生的强氧化性物质杀灭原水中的浮游生物、微生物、病毒,杀灭或抑制藻类生长,并在电场的作用下使固体悬浮物、溶解在水中胶体物质、带电颗粒、藻类以及被杀灭细菌等形成更大颗粒、经砂滤过滤后泵入精密过滤装置过滤除去;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在微电解的阴极富集形成阴极泥沉淀去除;水中的农药残留、有色物质、油污等有机物被纳米催化微电解产生的强氧化性物质氧化分解去除;水中的磷酸根向阴极极化层移动,与阴极表面的二价阳离子作用,形成磷酸盐沉淀去除。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催化微电解水净化消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微电解的产生的强氧化性物质对于淡水为初生态的氧[0]和初生态的氯[Cl],初生态的氧[0]和初生态的氯[Cl]杀灭废水中微生物,使废水中微生物活体下降到30个/ml以下,大肠菌群阴性,消除微生物的污染,沉淀水重金属离子和磷酸根,氧化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农药残留,快速分解有色物质和降低CODCr。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催化微电解水净化消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微电解的产生的强氧化性物质对于海水为对于海水和苦咸水为初生态的氯[Cl],初生态的氯[Cl],杀灭废水中微生物,使废水中微生物活体下降到30个/ml以下,大肠菌群阴性,消除微生物的污染,氧化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农药残留,快速分解有色物质和降低CODCr。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催化微电解水净化消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微电解的最佳工作电压为3V~10V,电流强度为5~3000A。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催化微电解水净化消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精密过滤为滤袋、纤维滤芯过滤、PP棉过滤、微滤膜或滤袋的一种。
8.如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纳米催化微电解水净化消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滤的膜材料为孔径0.05~0.1μm的陶瓷膜。
9.如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纳米催化微电解水净化消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滤的膜材料为截留分子量50000以上的有机膜,膜组件为管式膜组件或卷式膜组件。
10.如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纳米催化微电解水净化消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滤膜过滤的膜材料为截留分子量1000以上的超滤过滤膜,膜组件为管式膜组件或卷式膜组件。
11.如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纳米催化微电解水净化消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袋过滤的滤袋材料的孔径0.10~5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世文,未经张世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300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