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换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14994.9 | 申请日: | 200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89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波;张敬成;尹泉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文波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144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参见图1和图2所示,图1显示了一种气化器或者加热器,图2显示了一种冷却器,在图1中,外筒体11’为中空,其空腔形成冷却腔12’,外筒体11’的底部开设有冷却水进口13’,顶部开设有冷却水出口14’,在冷却腔12’内有一螺旋管15’,该螺旋管15’的两端部均穿过外筒体11’的上筒壁,伸至外筒体11’的外面,形成流体输入口16’和输出口17’,在图2中,外筒体21’为中空,外筒体21’内有两块隔板22’、23’,两块隔板22’、23’将外筒体21’的空腔隔成三个腔,输出腔24’、换热腔25’、输入腔26’,外筒体21’的左右端壁上开设有冷却水输入口27’、冷却水输出口28’,分别与输入腔26’、输出腔24’相通,两块隔板22’、23’之间有多根支管29’,每根支管29’穿过换热腔25’,并穿透隔板22’、23’,连通输入腔26’和输出腔24’,外筒体21’的侧壁上还开设有一对输入输出口30’、31’,与换热腔25’相连通,图1所示设备的冷却水进口13’与图2所示设备的冷却水输出口28’通过连接管相连通,冷却水出口14’与冷却水输入口27’也通过连接管相连通。设备工作时,输入口30’输入高温气体或者液体,充满换热腔25’后,从输出口31’输出,冷却水输入口27’中输入冷却水,流经支管29’后从冷却水输出口28’输出,换热腔25’内高温气体或液体与支管29’内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高温气体或液体被降温,冷却水被加热,被加热的冷却水通过冷却水进口13’进入冷却腔12’,在图1中,气体或者液体通过流体输入口16’进入螺旋管15’,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气体或液体获得热量,升温或者气化,从流体输出口17’输出,冷却水降温后,从冷却水出口14’流出后回到冷却水输入口27’,重新进行下一轮循环,综上,实现两种流体之间的换热需要,需要联合两台设备,两台设备所占的空间大,重量大,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通过传热介质作为中间介质,一台设备就能实现两种流体之间的热交换。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换热器,具有中空的外筒体,所述外筒体上开设有第一流体输入口和第一流体输出口,所述第一流体输入口和第一流体输出口之间连接有第一流体管路,所述第一流体管路与所述外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换热腔,所述外筒体上还开设有与所述换热腔相连通的传热介质进出口,所述外筒体上还开设有第二流体输入口和第二流体输出口,所述第二流体输入口和所述第二流体输出口之间连接有第二流体管路,所述第二流体管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换热腔内。
所述外筒体内设有上下分隔板,所述上下分隔板将所述外筒体分隔为上段部、中段部、下段部,所述上下分隔板之间有至少一根支管,所述支管穿透所述上下分隔板,连通所述上段部的内腔和所述下段部的内腔,所述上段部的内腔、所述下段部的内腔两个腔体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流体输入口相连通,另一个与所述第一流体输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流体管路包括所述上段部、所述支管、所述下段部,所述支管与所述中段部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换热腔。
所述第二流体输入口和所述第二流体输出口两个开口中的一个开设在所述外筒体的顶壁上,另一个开设在所述外筒体的底壁上,所述第二流体管路为沿所述外筒体的轴向贯穿整个外筒体的直管。
由于本发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其优点在于:将第一流体从输入口送入第一流体管路内,同时,传热介质经进口进入换热腔中,第二流体经输入口进入第二流体管路中,传热介质作为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传热的中间介质,第一流体或者第二流体将热量传递给传热介质,再由传热介质将热量送给第二流体或者第一流体,通过一台设备即该换热器,实现了两种流体之间的热交换,不难看出,一台设备所占用的空间体积小,重量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会降低,并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现有技术中气化器或者加热器的剖视图;
附图2为现有技术中冷却器的剖视图;
附图3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具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文波,未经张文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49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羽式防弹衣
- 下一篇: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磁微粒处理的一体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