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纳米脂质体免疫佐剂制备抗小分子物质抗体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15452.3 | 申请日: | 200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5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许杨;郭杰标;何庆华;李燕萍;黄志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21/08 | 分类号: | C12P21/08;C07K16/44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施秀瑾 |
地址: | 330031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纳米 脂质体 免疫佐剂 制备 分子 物质 抗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属于免疫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制备抗小分子物质抗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抗原是能够刺激动物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外源性物质。免疫佐剂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增生剂,本身不具抗原性,但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内能增强免疫效果。免疫佐剂的生物作用包括:(1)改变了抗原的物理性状,使抗原物质缓慢地释放,延长抗原的作用时间;(2)增加了抗原的表面积,使抗原易于被巨噬细胞吞噬;(3)佐剂能刺激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4)佐剂可促进淋巴细胞之间的接触,增强辅助T细胞的作用。
脂质体生物靶向技术因其“人工生物膜”与细胞膜的高度亲和性,以极强的穿透力进入靶细胞内发挥作用,已被世界医药界称为“二十一世纪生物导弹”。在疫苗研究领域,脂质体由于其在体内能够迅速被免疫细胞捕获,体现出令人瞩目的高效靶向作用,已经被看作一种颇具前景的新型免疫佐剂而被业界寄以厚望。脂质体包封抗原可使抗原延缓释放,并且脂质体颗粒有刺激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作为一种新型佐剂,脂质体在疫苗领域获得了成功。
能够刺激动物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一般需要有大于10000Da的分子量和复杂的结构。分子量小于1000的物质只能被抗体识别而不能刺激产生抗体,这样的物质称为半抗原。要产生针对小分子半抗原物质的抗体,必须把其共价偶联到大分子载体上构成人工免疫抗原,免疫动物产生针对小分子物质的抗体。而有的小分子物质进入动物体内后不稳定或容易受其它因素的干扰,采用传统的乳化佐剂难以产生高滴度的抗体。
把抗原包埋在纳米脂质体内部,通过静脉注射对动物进行全身系统免疫,刺激动物免疫系统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脂质体双分子层隔绝生物体内酸、酶、金属离子等因素对所包埋抗原的作用,有效防止其的分解、变性、失活;通过静脉注射,脂质体进入体内迅速汇集到动物中枢免疫系统,能够快速产生免疫应答;这些优点很适合制备针对小分子物质的单克隆抗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把偶联小分子物质的人工免疫抗原包埋在脂质体内,注射到动物体内进行免疫。脂质体双分子层隔绝生物体内酸、酶、金属离子等因素对所包埋抗原的作用,有效防止其的分解、变性、失活;通过静脉注射,脂质体进入体内迅速汇集到动物中枢免疫系统,能够快速产生免疫应答;这些优点很适合制备针对小分子物质的单克隆抗体。
在制备小分子物质(兽药、真菌毒素等)抗体的过程中,需要把小分子化学偶联到蛋白质载体上,合成人工抗原增加小分子物质的免疫原性,然后免疫动物产生针对小分子物质的抗体。
一些小分子物质经过化学修饰连接到蛋白质后,稳定性降低。另一方面,当人工抗原进入动物体内,pH、酶、金属离子等因素会对一些小分子物质产生影响。传统的免疫途径使用乳化佐剂与抗原混合,对动物进行皮下多点注射免疫,需要较长时间抗原才能被捕获、加工、提呈,继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如果缩短抗原提呈过程,稳定性低的小分子物质分解可能性降低,人工抗原受pH、酶、金属离子等因素影响减少,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机会增加。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使用纳米脂质体作为新型免疫佐剂,包埋偶联小分子物质的人工抗原免疫动物,进入动物体内后快速实现抗原提呈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使用脂质体免疫佐剂包埋小分子人工免疫抗原,免疫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各个步骤如下:
(1)将包埋材料大豆卵磷脂和胆固醇以1.8-2.5/1的重量比混匀,再以W/V为1/500-800的比例溶解于二氯甲烷溶剂中,加入到圆底烧瓶,在旋转蒸发器上35-40℃减压蒸干,使大豆卵磷脂和胆固醇贴在容器壁上形成双分子层薄膜;
(2)在圆底烧瓶中加入浓度为1.5-2.0mg/mL、与包埋材料的物料比为2.0-2.5/1的抗原溶液,强烈晃动,包埋材料分散到溶液中并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收缩成球状脂质体,把部分的抗原包埋到脂质体内部,其中缓冲液用pH=6.8-7.2的20mM的PBS;使脂质体的粒径控制在合适范围并获得高抗原包封效率。粒径和对小分子人工免疫抗原的包封效率,是影响免疫效率的两个关键的因素,脂质体的粒径控制在50-100nm,以包封在脂质体的小分子人工免疫抗原的比例为35-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54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