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球形铝掺杂氧化锌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17487.0 | 申请日: | 200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5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新;鲍续进;钟景明;孙本双;张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82B3/00 | 分类号: | B82B3/00 |
代理公司: | 宁夏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叶学军 |
地址: | 753000宁夏回族自***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形 掺杂 氧化锌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机化学领域,也属于光电功能材料领域,涉及透明导电金属 氧化物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球形铝掺杂氧化锌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透明导电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光学,电学特性,已经被广泛应 用于很多领域,如LCD,OLED,TPD,以及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在透明导电氧化物 家族中,锡掺杂氧化铟是目前技术发展和应用最为成熟的材料,但由于其原材料 稀有,价格较高,且有毒有害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铝掺杂氧化锌(AZO) 作为一种透明导电的n型半导体材料,由于其具有稳定的化学和机械性能,兼具 透明导电的特性,而且原材料丰富且价格低廉,无毒无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最 具潜力的透明导电材料之一,而且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替代锡掺杂氧化铟的材 料,因此在近年来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并得到了很大发展。
目前制备铝掺杂氧化锌粉体的方法有共沉淀法,热蒸发法,化学气相沉积 法和水热合成法等。其中水热合成法与其他合成技术相比较,该方法所合成的粉 体结晶度高,晶态完整,粉体粒径分布范围窄且形貌易于控制。对于工业生产而 言,与其他合成方法相较,水热合成法工艺相对简单,合成条件易于控制,具有 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合成的粉体具有单个分散的特点,且粒度分 布均匀,无需进行焙烧即可获得高纯度的铝掺杂氧化锌纳米粉体。
中国专利CN101274775A公开了一种利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铝掺杂氧化 锌纳米粉体的方法。该方发采用醋酸锌为锌源,硝酸铝、硫酸铝或氯化铝为掺杂 剂,利用有机溶剂配置成浓度为0.01-0.5mol/L的先驱体溶液后,再在温度为 120-220摄氏度下反应2-144小时。再经过去离子水及无水乙醇洗涤,干燥,将 所得产物在400-700摄氏度,氢气气氛下焙烧1-4小时才可得到铝掺杂氧化锌 纳米粉体。该方法虽然可以制备不同粒度粒度的近球形铝掺杂氧化锌粉体,但其 工艺过程相对较为复杂。其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使用了有机化学试剂,如 甲醇,乙醇和一缩二乙二醇,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也会对操作者和环境造 成危害和污染;其二是该方法所合成的粉体必须经过在氢气气氛下烧结才能得到 不同粒径的铝掺杂氧化锌纳米粉体。而烧结粉体不仅需要增加工业成本,也增加 了制备周期。同时烧结法制备的粉体具有易团聚,粒径不易控制等弊端。
除上述专利外,有关水热法制备铝掺杂氧化锌粉体的文献报道并不多见,目 前报道较多是利用共沉淀法。聂登攀等研究者(聂登攀等,中国科学B辑:化学, 2008,38(7):584-588)将一定比例的Al2(SO4)3·18H2O和ZnSO4·7H2O混 合溶液与一定浓度的氨水溶液反应,将所沉淀的前驱物在1000-1200摄氏度煅烧 而得到铝掺杂氧化锌粉体。该方法虽然制备除了粒度分布较为均匀,晶粒发育良 好的近球形铝掺杂氧化锌粉体,但粉体的粒度较大(0.5-1微米之间),不能满 足不同应用的需求,特别是纳米领域的应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方法简单,成本低廉的合成铝 掺杂氧化锌纳米粉体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按照下述方案实现:
一种球形铝掺杂氧化锌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其工艺过程为:水溶性锌盐与 铝盐按一定摩尔比例混合后,先加入去离子水在室温下充分搅拌,再加入氨水或 铵盐调整pH=9-12,生成前驱体,将前驱体移入反应釜内,根据最终产物粒径 不同,在时间12-120小时、温度160-240℃范围内控制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用 去离子水清洗后,在100℃烘干即可得到粒径为15-250nm的球形铝掺杂氧化锌 粉体;
所述水溶性锌盐是氯化锌或硝酸锌或硫酸锌;
所述水溶性铝盐是氯化铝或硝酸铝或硫酸铝;
所述铵盐是碳酸氢铵;
所述水溶性锌盐的浓度为0.1~2.0mol/L;
所述水溶性铝中铝的含量在0.5-10.0at%。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
1、纳米铝掺杂氧化锌粉体的形貌为球形,粒度变化在15-250nm。
2、不使用有机溶剂,避免了污染环境和有机化学试剂对人体的危害,为 绿色环保制备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未经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74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