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谐振器色变换EL元件和使用该元件的有机EL显示器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118307.0 申请日: 2009-02-25
公开(公告)号: CN101521263A 公开(公告)日: 2009-09-02
发明(设计)人: 寺尾丰 申请(专利权)人: 富士电机控股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H01L51/50 分类号: H01L51/50;H01L51/52;H01L51/54;H01L27/32
代理公司: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龙 淳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谐振器 变换 el 元件 使用 有机 显示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色发光场致发光元件。本发明的多色发光场致发光 元件能够用于个人计算机、文字处理机、电视机、传真机、音响、录 像机、汽车导航仪、台式计算机、电话机、便携式末端机和产业用计 测器等。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机器的多样化、节省空间的需要,积极地进行着消耗电 力低于CRT、空间占有面积少的平板显示器的开发。其中,对自发光 型且能够实现高精细化、使用场致发光(EL)元件的场致发光显示器 的期待高涨。

关于EL元件,迄今为止以提高发光效率、提高能量转换效率为焦 点的研究增多。已知降低EL元件发光效率的原因之一是在发光层中产 生的光的一半以上被封闭在元件或透明基板内(例如,参照非专利文 献1)。

作为将封闭在元件或透明基板内的光取出、使发光效率得到提高 的方法之一,大多已知使用微谐振器结构的方法(例如,参照非专利 文献2)。并且,提出了利用该原理的有机EL元件(例如,参照专利 文献1和2)。

如果使用微谐振器结构,在发光层内产生的光子就会具有指向性 地射出,并且,能够得到光子的能量分布变窄,即发光光谱变窄、束 强度达到数倍~数十倍的效果,能够得到发光层中得到的发光强度的 增强效果、单色化的效果。

专利文献1:特开平6—2832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94/7344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3:特开平3—152897号公报

专利文献4:专利第2838063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2—359076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2004—115441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2003—212875号公报

专利文献8:特开2003—238516号公报

专利文献9:特开2003—81924号公报

专利文献10:国际公开第2003/048268号小册子

非专利文献1:Advanced Materials,vol.6.p.491(1994)

非专利文献2:Applied Physics Letters,vol.64,p.2486(1994)

非专利文献3:Max Born & Emil Wolf著,《Principles of Optics》(2nd edition、1964年、Pergamon Press)

非专利文献4:O.S.Heavens著,《Optical Properties of Thin Solid Films》(1991年、Dover Publishing Inc.)

发明内容

但是,如果要将该微谐振器EL元件用在彩色显示器中,就必须对 每个与红、蓝、绿各种颜色相对应的像素,调节构成共振器的一对反 射镜之间的光学距离,制造工序复杂。认为在将对应于红、蓝、绿色 的发光层用于各种颜色的像素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该发光层的膜厚, 能够调节反射镜之间的光学距离,但如果每种颜色的发光效率发生变 化或劣化速度发生变化,则每个像素的驱动特性就会发生很大变化, 难以制成显示器。

另一方面,作为与将对应于红色(R)、绿色(G)、蓝色(B)的 发光层用于各种颜色的副像素的彩色化方法相比,制造工序更简单的 EL元件的多色化方法,提出了使用吸收从发光层放射的光并发出不同 波长的光的色变换层的荧光变换法(参照专利文献3)。另外,提出了 组合该技术和微谐振器EL元件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4和5)。图1 表示现有技术的微谐振器有机EL元件的一个例子。图1(a)的微谐 振器有机EL元件的结构为,在透明基板510上叠层有色变换层540、 平坦化层560、半透过性反射层552、透明电极522、包含发光层532 的功能层530和反射电极521。在图1(a)中,表示了由空穴注入-迁 移层531、发光层532和电子注入-迁移层533构成的功能层530的例 子。在此,由半透过性反射层552和也作为不透过性反射层551发挥 功能的反射电极521形成微谐振器,其有效光路长600由半透过性反 射层552和反射电极521(551)确定,相关于发光层532的发光波长 被最优化。另外,色变换层540配置在微谐振器结构的外侧。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电机控股株式会社,未经富士电机控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83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