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试治具及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18319.3 | 申请日: | 200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9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戴宝华;邓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测试治具及测试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用以测试 转轴的测试治具及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子产品在上市之前,往往需经过一连串的测试,以有效地确 保电子产品的可靠度与质量。当然,电子产品的可靠度与质量往往成为消费者 是否购买该电子产品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图1中的笔记本电脑500来举例。笔记本电脑500包括一显示机体510、 一键盘机体520与一转轴组530。显示机体510上设置有显示模块511,以供 显示画面之用。键盘机体520上设置有键盘521,以供使用者输入数据。转轴 组530连接于显示机体510与键盘机体520之间,使得显示机体510可相对键 盘机体520掀起或闭合。每当使用者欲使用笔记本电脑500时,使用者可通过 转轴组530来掀起显示机体510,以进一步使用键盘机体520与显示机体510。 或者,每当使用者不继续使用笔记本电脑500时,使用者可通过转轴组530 来闭合显示机体510,以收纳笔记本电脑500。由上述可知,显示机体510往 往需频繁地通过转轴组530来相对于键盘机体520掀起与闭合。因此,笔记本 电脑500的转轴组530的寿命及其可反复地作动的能力往往成为显示机体510 是否可顺利地掀起或闭合的关键之一。
一般来说,为了有效地确认笔记本电脑500的转轴组530的寿命与其承受 反复地作动的能力,以及兼顾商业机密的考虑下,传统中往往采用两个电木板 (图中未示)来取代笔记本电脑500的显示机体510与键盘机体520以作测试。 然而,如图1所示,使用者在掀起显示机体510时,往往可能仅施力于显示机 体510的一侧(如箭号所示)。由于显示机体510本身为一具有挠性的结构, 因此,显示机体510受力的一侧边的位移量与未受力的另一侧边的位移量往往 具有一偏差位移量Δd,也就是显示机体510呈现弯曲(bending)的状态。 如此,受限于电木板的刚性大于笔记本电脑500的显示机体510的刚性,电木 板并无法确实地表现出笔记本电脑500的显示机体510可能呈现弯曲的状态。 因此,转轴组530因显示机体510弯曲而可能产生的损坏无法通过电木板来测 试得知。
综上所述,如何在兼顾商业机密的考虑下,确实地测试出转轴组的使用期 限与其承受反复地作动的能力,乃为相关业者努力的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测试治具及测试方法,其利用具有多个部件的拟机体来 模拟实际机体,以确实地测试出转轴的使用期限与其承受反复地作动的能力, 使得设有该转轴的电子产品的质量可有效地掌握与控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试治具,用以测试一待测试转轴组。测试治具包括一 第一拟机体以及一第二拟机体。第一拟机体与第二拟机体用以让待测试转轴组 连接于其二者,使得第二拟机体可相对于第一拟机体掀起或闭合。第二拟机体 包括一第一部件、至少一第二部件与至少一连接件。至少一第二部件位于第一 部件的一侧,且与第一部件相隔一间距。连接件连接第一部件与至少一第二部 件。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测试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以一待测试转轴组连接 一第一拟机体与一第二拟机体。第二拟机体包括一第一部件、至少一第二部件 与至少一连接件。至少一第二部件位于第一部件的一侧,且与第一部件相隔一 间距。至少一连接件连接第一部件与至少一第二部件。接着,带动第二拟机体 相对第一拟机体掀起或闭合。
本发明利用具有多个部件的拟机体来模拟实际机体,以确实地测试出转轴 的使用期限与其承受反复地作动的能力,使得设有该转轴的电子产品的质量可 有效地掌握与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笔记本电脑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测试治具与待测试转轴组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
110:第一拟机体 120:第二拟机体
121:第一部件 122a、122b:第二部件
123a、123b:连接件 130:致动机构
150:动力装置 200:待测试转轴组
201、202:转轴 202a:固定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83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