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18502.3 | 申请日: | 2009-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0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饭田治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9/00 | 分类号: | G09F9/00;G02F1/1333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欣亭;王丹昕 |
地址: | 日本千叶***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特别涉及在显示面板上贴附在显示面侧的周边设有遮光部的透光性基板结构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C display device)被应用于便携电话、PDA、电子词典、导航系统、音乐播放器等各种设备。图6表示公知的传统液晶显示装置。图6A是平面图,图6B是纵剖面图。如图所示,液晶显示装置设有液晶显示面板(LCD)62和在其上部作为前面板的透光性基板68。LCD 62中,在2片玻璃基板之间夹持液晶层,在2片玻璃基板的外面贴附偏振板。透光性基板68是全面透明的,黑色的遮光部74将LCD 62外周部的光遮蔽,同时划分LCD 62的显示区。该遮光部74是为了使用户看不到显示区外的图像并改善显示部的设计而设的。
在这样的显示装置中,随着各种设备的薄型化,透光性基板68和构成LCD 62的玻璃基板在不断地薄型化(例如,0.25~0.20mm厚)。另外,也增加了减小LCD与透光性基板的间隔的需求(例如,0.2mm以下)。
但是,伴随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由于搭载液晶显示装置的便携设备等跌落或LCD 62的显示面被跌落物撞击等,LCD 62容易破损。而且,若在该LCD 62和透光性基板68之间夹有空气层,光在LCD 62的显示面或透光性基板68的下侧表面上反射,由于该反射损失,显示面恐怕会变暗。
因而,例如,特开平9-274536号公报提出了在LCD 62和透光性基板68之间充填透明粘接剂的方法。图7是表示公知的传统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的纵剖面图。液晶显示装置60具有在LCD 62和作为前面板的透光性基板68之间充填有透明粘接剂76的结构。在LCD 62中,搭载有TFT的TFT基板92和形成有滤色器79R、79G、79B的滤色器基板96用密封材料94粘接,在两基板之间夹持液晶层90。在滤色器基板96的液晶层90侧形成有透明电极。滤色器基板96上设有黑底78。在TFT基板92、滤色器基板96的外面分别贴有偏振板65、67。依据这种结构,LCD 62和透光性基板68通过透明粘接剂76而成为一体。因此,能够使耐冲击性得到改善。另外,通过使用具有与透光性基板68或偏振板的折射率接近的折射率的透明粘接剂76,能够使偏振板67与透明粘接剂76的界面和透光性基板68与透明粘接剂76的界面上的反射损失降低。
作为该透明粘接剂76,主要采用通过紫外线或可见光等的光来固化的光固化型光学粘接剂。也可采用通过加热来固化的热固化型粘接剂,但是例如,若暴露于100℃以上的高温就会使液晶和偏振板劣化,或者会缩短粘接剂的保质期,造成使用上的困难。
与此形成对照,光固化型粘接剂具有能够在室温环境下粘接等的便利性。将这样的光学粘接剂固化的工序由第一工序和第二工序组成,在第一工序中,在LCD 62和透光性基板68之间填充透明粘接剂76后,从透光性基板68侧照射紫外线等的光,在第二工序中,从LCD62的侧向照射光。通过第一工序从透光性基板68侧照射光A1,使位于透光性基板68的透光部的透明粘接剂76固化。但是,位于黑色的遮光部74下部的透明粘接剂76由于阴影而不能充分固化。因而,通过第二工序从LCD 62的侧向照射光A2。从而,使遮光部74下部的透明粘接剂76固化。
但是,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LCD 62与透光性基板68的间隔窄,光A2难以进入。另外,由于透光性基板68的遮光部74对光的吸收大,光A2在遮光部74一边重复反射一边进行传播而衰减,遮光部74附近的透明粘接剂76恐怕不能充分固化。
另外,在LCD 62上还设有黑底78,使之与透光性基板68的遮光部74相对。因此,黑底78上也吸收光,光A2进一步衰减。因此,在遮光部74的下部区域留有透明粘接剂76的未固化部分。
如果留有透明粘接剂76的未固化部分,LCD 62和透光性基板68的遮光部74附近就得不到充分的粘接强度,恐怕会使跌落强度等机械强度受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电子有限公司,未经精工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85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