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包串联烘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20000.4 | 申请日: | 2009-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6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边仁杰;于树金;白金城;江延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文丰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41/01 | 分类号: | B22D41/01 |
代理公司: | 邯郸市久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薛建铎 |
地址: | 056002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包 串联 烘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冶金企业生产过程中液态金属容器罐的烘烤装置,特别是一种炼钢、炼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钢包串联烘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的钢包烘烤基本还是沿袭数百年的传统烘烤模式。一个钢包专用一个火源从常温烘烤到高温(约1150℃);100t钢水容积的钢包热容量大约为4.14×106千卡,而烘烤这样的钢包大约需要60-100小时,燃烧煤气产生39×106千卡的热量,4.14×106千卡÷39×106千卡×100%≈10.6%,也就是说约有89%的热量没有得到利用,白白的浪费掉了。
钢包烘烤热能利用率和包衬面积及火焰与钢包温差有关——钢包衬的热吸收量和包衬面积×温差成正比例与钢包衬向外传导热流密度成反比例。根据上述原理对现有技术进行分析,当钢包衬表面烘烤到高温时温差变小,而包衬内外表面的温度梯加大热流密度增加,这时热量损失最大,热能利用率最低。这时除包衬耐材和包壳间增加保温隔热材料能提高热能利用率外,最有效的方法是回收利用大量流失的高温热气流,实现无火源烘烤低温钢包,其热能利用率和无火源烘烤钢包的数量成正比。即:同时烘烤两个钢包热能利用率提高一倍(约20-25%),同时烘烤三个钢包,热能利用率提高约三倍(约30-35%)……。综上所述,设计一种能够将烘烤钢包剩余的热气流来烘烤其它钢包的装置,是目前解决烘烤钢包热利用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利用高的钢包串联烘烤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钢包串联烘烤装置,由烘烤器和预烤器组成,烘烤器设置在烘烤钢包的钢包口处,烘烤钢包的钢包口与烘烤器之间为密封设置,烘烤器的燃烧装置由燃气管和空气管构成,其空气管穿装在燃气管内,在烘烤器上设置有废气排出口,废气排出口与预烤器的进气管相连通,在预烤器的进气管上设置有阀门,预烤器设置在预热钢包的钢包口处,预热钢包的钢包口与预烤器之间为缝隙设置,在预烤器的进气管的管口处安装有喷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烘烤器有上下两个与烘烤钢包的钢包口匹配的接触面,在烘烤器的上下各设置一个烘烤钢包,在烘烤器的中部设置有与上下烘烤钢包连通的热气通道,烘烤器的燃烧装置环绕设置在热气通道的周围且口朝下,烘烤器下部的烘烤钢包与烘烤器完全密封,废气排出口只与烘烤器上部的烘烤钢包相通,在所述烘烤器上设置有两个废气排出口,其中一个废气排出口与预热钢包的预烤器的进气管连通,另一个废气排出口与另一个预热钢包的预烤器的进气管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次能够烘烤两只钢包同时预热两只钢包,效率高,热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1、一种钢包串联烘烤装置,由烘烤器9和预烤器7组成,烘烤器9设置在烘烤钢包II的钢包口处,烘烤钢包II的钢包口与烘烤器9之间为密封设置,烘烤器9的燃烧装置2由燃气管和空气管构成,其空气管穿装在燃气管内,在烘烤器9上设置有废气排出口8,废气排出口8与预烤器7的进气管相连通,在预烤器的进气管上设置有阀门5,预烤器7设置在预热钢包I的钢包口处,预热钢包I的钢包口与预烤器7之间为缝隙设置,在预烤器7的进气管的管口处安装有喷口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烘烤器9有上下两个与烘烤钢包II的钢包口匹配的接触面,在烘烤器9的上下各设置一个烘烤钢包II,在烘烤器9的中部设置有与上下烘烤钢包II连通的热气通道6,烘烤器9的燃烧装置2环绕设置在热气通道6的周围且口朝下,烘烤器9下部的烘烤钢包II与烘烤器9完全密封,废气排出口8只与烘烤器9上部的烘烤钢包II相通,在所述烘烤器9上设置有两个废气排出口8,其中一个废气排出口与预热钢包I的预烤器7的进气管连通,另一个废气排出口与另一个预热钢包III的预烤器7的进气管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文丰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河北文丰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200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