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先脱后割收获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27416.9 | 申请日: | 2010-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5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少明 |
主分类号: | A01D41/08 | 分类号: | A01D4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374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先脱后割 收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生产工具,特点是一种能够对农作物进行“事先脱粒而区分”的先上脱、后下割收获机,适合于农业生产上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农业生产工具联合收割机主要由主机、运动轮、动力机、变速箱、离合器、传动齿轮箱、转向机、卷动架、割台、割台输送螺旋架、卷动输送筒、脱粒斗、筛漏斗、螺旋输送筒、二筛漏斗、出草渣口、出粮口等机构组成的整机,农业上用的联合收割机几乎就是这种形式。
当使用这种机械的结构顺序是:顺序一、整机由动力机的带动下,主机就开动了;便于顺序二、由卷动架把农作物的上部往割台输送螺旋架上卷动;便于顺序三、整机下部的割台就割掉农作物的下脚,使农作物与地面分开;便于顺序四、由割台输送螺旋架对农作物的食物颗粒和草杆全部一起混合喂入旋转卷入到一端的卷动输送筒上;便于顺序五、再由卷动输送筒往上卷入到脱粒斗;便于顺序六、由脱粒斗中的脱粒机构完成脱粒工序;便于顺序七、脱粒以后,必须通过筛漏斗筛过,粮食的颗粒就与草各自分开,草就由出草渣口而卷出,粮食颗粒就落入到螺旋输送筒;便于顺序八、由于粮食颗粒中仍然还有很多草渣,再由螺旋输送筒输送到二筛漏斗而筛过;便于顺序九、经二筛漏斗筛过后,粮食颗粒就落入到出粮口;便于顺序十、由出粮口完成农作物的最后一道工序,于是粮食就算能得到收获的目的,这种农业机械联合收割机的特点是,利用机器运动而使卷动架把农作物往割台输送螺旋架上卷动的基础,便于先由下部的割台割掉下脚,后由上部的脱粒斗等结构的作用而达到收获的目的。
但是,这种联合收割机,由于对农作物颗粒与草杆经各种工序,一直是以先下割、后上脱而全混合喂入到脱粒斗等后工序结构的,它对农作物食物颗粒与草杆就不能达到“事先脱粒而区分”的目的。因此,由于这种联合收割机的如此状况,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机器在方式上起不到大的作用,造成能源、物资的浪费。
发明的内容:本发明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在方式上作改变的农业生产工具“先上脱、后下割收获机”,来达到技术的突出进步,那就是能够对农作物的食物颗粒与草杆达到“事先脱粒而区分”的目的。
本发明任务的完成方式是,先根据水稻、麦子等农作物的高低来确定整机的上、中、下三个部位的适当位置,上部分为脱粒部位;中部分为拦挡部位;下部分为刀割部位,是由这三个部位组成的整机。
整机可任选某物体组成,而整机是由斗框来确定上、中、下三个部位。其中拦挡部位是整机斗框的一端,上端开个口,下端不开口,这下端就是拦挡部位,主要便于对农作物的草杆进行拦挡,促使整机上部对农作物上部进行脱粒操作;其中脱粒部位是由转动脱粒架装置在整机拦挡部位上部的适当位置,主要便于对农作物上部的食物颗粒与草杆的连接进行转动脱粒而区分;其中刀割部位是由轮子和刀都装置在整机斗框下部的各自适当位置,便于整机受动力带动而行驶和对农作物草杆的下部与地面的连接进行割开,这就是整机的三个部位的结构组成和各自作用。
在使用过程中的结构顺序是,顺序一、由于整机受动力的带动而行驶,再由于农作物的下部与地面的连接,就便于整机上部先对农作物上部的食物颗粒,卷动到脱粒部位进行脱粒而区分,食物颗粒就进入了斗框,于是就达到了农作物的食物颗粒与草杆“可事先脱粒而区分”的目的。然后,顺序二、由于整机连续不断的行驶,再加上农作物的草杆与地面的始终连接,而农作物的草杆就受到整机拦挡部位的拦挡作用,草杆的上部就会从脱粒部位自动退出,而顺着拦挡部位的边沿外留向整机下部的刀割部位,刀割部位的刀就割掉农作物草杆的下部而与地面分割开。于是就完成了达到“先上脱、后下割”的过程方式和起到的作用的目的。
零件数目及成本只有减少,重量及负荷力只有减轻,效率只有增加,形状大小可根椐条件而制作。
附图说明:
整机结构图(图中的脱、挡、割是表示三个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上部先就脱,中部拦挡着,下部再割脚,边作边就行”。结合附图能对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等。(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少明,未经马少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274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