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饭煲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28445.7 | 申请日: | 2009-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68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浮田和宏;佐野正人;冈本贤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 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饭煲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来进行煮饭的电饭煲。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这种电饭煲中,煮饭用的锅由磁性材料制成,锅的底部和外周面下部设置有电磁感应线圈,通过电磁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力线使锅发热,从而对锅内物进行加热。
另外,最近也出现了用陶器材料或瓷器材料(即制作陶器、瓷器的材料)做成的锅,通过对设置在其外侧的磁性体进行电磁感应加热来对锅进行加热。由于陶器及瓷器的热容量比较大(热容量是指温度上升1度所需热量的技术用语,单位是cal/℃或者J/K,热容量大指温度上升需要的热量较多,不易变热但也不易变冷),故能够实现煮饭操作时加热更均匀、更稳定的电饭煲(其中的一例可参考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7-244558)。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电饭煲中,不管锅的种类如何,在煮饭过程中都会产生相当的高温,这样,向锅外散发的热量也多,煮饭效率不高。
特别是,在使用的锅热容量比较大的情况下,由于其特性上的原因,在煮饭初期温度上升的速度比较慢,而上述的散热会产生使得温度上升的速度更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进一步提高煮饭效率的电饭煲。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电饭煲包括:通过盖进行开闭的电饭煲壳体;以出入自在的方式放置在上述电饭煲壳体内的锅;和用于对上述锅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磁感应线圈。上述锅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上设置有放热抑制层,所述放热抑制层由磁力线可透过的材料制成。
这样,上述放热抑制层能使得锅的热量有效地向锅的内部放热,被被用来进行煮饭操作,使煮饭的热效率得到提高。
本发明产生的技术效果如下。本发明的电饭煲在锅的至少一部分外表面上设置有由磁力线可透过的材料制成的放热抑制层,使锅的热量有效地向锅的内部放热,从而使热量不会浪费,实现高效率的煮饭操作。
同时,由于放热抑制层是由磁力线可透过材料形成的,因此对锅的电磁感应加热照样可以可靠地进行。
本发明第1方案中的电饭煲包括:通过盖进行开闭的电饭煲壳体;以出入自在的方式放置在上述电饭煲壳体内的锅;和用于对上述锅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磁感应线圈。上述锅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上设置有放热抑制层,所述放热抑制层由磁力线可透过的材料制成。
这样,由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锅的热损失能够尽可能地抑制,锅内物的加热效率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锅由非磁性材料构成,上述锅的外侧覆盖有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发热体,同时上述发热体的外侧至少一部分设置有由磁力线可透过材料形成的放热抑制层。
另外,上述放热抑制层最好是用弹性材料构成,这样就可以防止锅被(比方说)受到撞击时产生变形和破损。
另外,放热抑制层可以由弹性材料制成,一般情况下可由耐热性、热绝缘性都好的硅胶类树脂制成。
此外,锅由热容量大的材料如陶器材料或瓷器材料制成,这样可以在煮饭时实现加热均匀,使做成的米饭更加美味。
附图说明
图1为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饭煲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2为上述电饭煲的整体截面图,
图3为其中的锅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4为与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电饭煲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不具有限定本发明范围的作用。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发明的电饭煲壳体1由上方间隔部被环状框体2封闭的外壳体3、和内壳体4组成,锅5以可以自由出入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内壳体4的内部空间中。
具体地说,锅的开口凸缘6搭置在(卡在)框体2的竖立边缘7上。
内壳体4由呈筒状的上保护框体8和呈有底筒状的下保护框体9一体化构成。
上述电饭煲壳体1的上方由盖体12进行打开/关闭,盖体12以被转轴盖10盖住的转轴11为中心进行旋转。卡扣13起到将盖体12保持在关闭状态的作用,卡扣13脱开时,盖体12将在弹簧14的作用下打开。另外,为了防止盖体12的打开速度过快,还设置有制动装置15。
上述盖体11由外盖18和内盖19构成。外盖18上设有操作装置16和显示装置17,内盖19由铝等热传导率好的材料制成,用于将锅5上方的开放部封闭住。另外,上述盖体11中还设有将外盖18和内盖19加以连通的蒸汽排出通路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284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