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束紧件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29245.3 | 申请日: | 200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92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向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向荣 |
主分类号: | F16B2/20 | 分类号: | F16B2/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束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揭示一种束紧件,尤其是指一种能够束紧不同外径待束物的束紧件,且束紧件的连接件与迫紧件能够吻合的结合于束紧件的本体。
背景技术
参照图10,为传统束紧件8的示意图,其包括套接部81、转动部82与紧接段83,套接部81与转动部82能够配合不同支撑杆9的外径而产生枢转,转动部82伸出于套接部81,并以紧接段83锁紧转动部82,进一步让套接部81与转动部82束紧支撑杆9。
先前技术的转动部实施为螺杆,紧接段实施为螺帽,螺帽的紧接段需要与套接部的壁面形成面与面的接触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束紧效果。
当组装部束紧外径较大的支撑杆时,显然的转动部与套接部之间会形成较大的空间,此时转动部与套接部将会形成角度的错位,当紧接段螺锁于转动部时,紧接段将无法与套接部形成面与面的接触,而是仅有点接触或线接触,当紧接段无法与套接部形成面接触时,组装部将无法确实的束紧外径较大的支撑杆,操作者需要将紧接段以几乎卡死的方式结合于转动部,如此一来,组装部既无法有效的束紧支撑杆,又存有紧接段卡死而不容易拆卸的问题,总而言之,这种传统的束紧方式存在有种种缺失,有待加以改良。
本发明人有鉴于先前技术的缺失,极力寻求解决之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束紧件能够确实解决先前技术存在的卡死以及不易拆卸的问题。
本发明主要改良的技术手段为,一种束紧件,包含有:一本体,其包括一第一束紧臂与一第二束紧臂,该两束紧臂分别包括第一端与第二端,该两束紧臂的第一端形成一供待束物容纳的空间,该第一束紧臂第二端设有连通的一第一弧凹面与一第一调整孔,该第二束紧臂第二端设有连通的一第二弧凹面与一第二调整孔;一连接件,其包括一头端与一结合端,该头端包括一第一弧凸面,该第一弧凸面的轮廓与该第一弧凹面的轮廓相符合,该第一弧凸面连接该结合端,该结合端穿伸于该两调整孔;一迫紧件,其包括一迫紧部与一结合部,该迫紧部包括一第二弧凸面,该第二弧凸面的轮廓与该第二弧凹面的轮廓相符合,该结合部与该结合端结合在一起。
本发明的一种束紧件,该本体的两弧凹面能够分别与该连接件的第一弧凸面以及该迫紧件的第二弧凸面吻合的贴合达到全面性的面与面接触,因而能够达到确实束紧的功效。该两弧凸面与该两弧凹面分别能够允许相对调整,更加能够达到确实束紧的功效。
其它目的、优点和本发明的新颖特性将从以下详细的描述与相关的附图更加显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束紧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发明束紧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束紧件束紧小尺寸待束物的立体外观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束紧件束紧小尺寸待束物的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束紧件束紧大尺寸待束物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两件式束紧件的立体外观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两件式束紧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三件式束紧件的立体外观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三件式束紧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传统束紧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先前技术)
8-束紧件;81-套接部;82-转动部;83-紧接段;9-支撑杆;
(本发明)
10a-本体;11a-第一束紧臂;111a-第一端;112a-第二端;113a-第一弧凹面;114a-第一调整孔;12a-第二束紧臂;121a-第一端;122a-第二端;123a-第二弧凹面;124a-第二调整孔;13a-空间;14a-套接部;10b-本体;11b-第一束紧臂;111b-第一端;112b-第二端;113b-第一弧凹面;114b-第一调整孔;115b-枢部;12b-第二束紧臂;121b-第一端;122b-第二端;123b-第二弧凹面;124b-第二调整孔;125b-枢部;13b-轴件;14b-结合件;15b-空间;10c-本体;11c-第一束紧臂;111c-第一端;112c-第二端;113c-第一弧凹面;114c-第一调整孔;115c-枢部;12c-第二束紧臂;121c-第一端;122c-第二端;123c-第二弧凹面;124c-第二调整孔;125c-枢部;13c-块体;131c-枢孔;132c-结合部;14c-轴件;15c-结合件;16c-空间;20-连接件;21-头端;22-结合端;23-第一弧凸面;24-平整面;30-迫紧件;31-迫紧部;311-第二弧凸面;312-穿孔;32-结合部;33-握持部;40-小尺寸待束物;50-大尺寸待束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向荣,未经王向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292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盘式制动器的驻车机构
- 下一篇:一种太阳能热力发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