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抗车辙剂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29486.8 | 申请日: | 200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5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树国;付庆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树国;付庆福 |
主分类号: | C04B24/36 | 分类号: | C04B24/36;C04B14/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滑春生 |
地址: | 100089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车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车辙剂,主要用于混溶于沥青路面的面层内,以提高 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路面的抗车辙能力。
背景技术
在重载、渠化交通条件下,车辙一直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重度 车辙严重危及行车安全,并且,在形成车辙的同时往往伴随出现其他类型的 病害,如泛油和开裂等。如果不及时进行维修,就会大大缩短路面的使用寿 命。然而治理车辙病害却又要花费大量的养护资金。实践证明,在新建或大 修工程中采用抗车辙能力强的沥青混合料可以大限度地避免沥青路面出现车 辙病害,将大幅度地降低养护费用,由此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综合社会效 益极为显著。
现有技术是在沥青中添加改性剂,将沥青改性,其缺点是在温度较高或通 过重载车辆时,抗车辙能力较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抗车辙剂,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抗车辙能 力较弱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抗车辙剂,包括岩沥青和聚合物,还包括硅藻土,所述的岩沥青、 聚合物和硅藻土的重量份数分别为25~35、40~50和20~30。
所述的岩沥青、聚合物和硅藻土的重量份数分别为30、45和25。
所述的聚合物为聚乙烯或聚氯乙烯;所述的岩沥青采用天然条件下生成 的固体沥青类物质,其沥青含量大于90%,软化点大于100℃。
一种抗车辙剂的生产方法,将所述的岩沥青、聚合物和硅藻土粉碎并按 照所述的比例称量,置入混合机混合;然后将混合料用螺杆挤出机挤压成为 条形,经过冷却后切分为颗粒;最后烘干。
所述的聚合物采用回收聚乙烯或聚氯乙稀膜并切成碎片;所述的岩沥青 和硅藻土的粒度分别为300~500目和200~600目。
所述的螺杆挤出机的挤压温度为140~180℃;所述的冷却采用水冷,将 一水槽设在螺杆挤出机的出口外,使挤出的条形料通过水槽;所述的切分采 用轮式切刀;所述的烘干温度为70~90℃,时间为60~80分钟,采用烘箱 或隧道式烘干装置。
本发明的优点是:
1、使用安全简便,分散均匀:该产品的熔点较低,在使用时能够快速均 匀地分散于混合料中,不改变其它任何工艺。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对人体 产生危害;
2、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在常规的搅拌和混合温度下,能够迅速溶 于沥青中,可以大幅提高沥青胶结料的黏附性,并且由于加入了硅藻土,可 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和抗水损害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沥青混合 料的低温抗开裂性能;
3、成本低,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抗车辙剂,包括岩沥青和聚合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硅藻 土,所述的岩沥青、聚合物和硅藻土的重量份数分别为25~35、40~50和 20~30。
所述的岩沥青、聚合物和硅藻土的重量份数分别为30、45和25。
所述的聚合物为聚乙烯或聚氯乙烯;所述的岩沥青采用天然条件下生成 的固体沥青类物质,其沥青含量大于90%,软化点大于100℃。
本发明抗车辙剂的生产方法参见图1,将所述的岩沥青、聚合物和硅藻 土粉碎并按照所述的比例称量,称量可采用电子称(分次称量或进行流量控 制,形成自动生产),将称量过的各个材料置入混合机混合;然后将混合料用 螺杆挤出机挤压成为条形,经过冷却后切分为颗粒;最后烘干。
所述的聚合物采用回收聚乙烯或聚氯乙稀膜并切成碎片;所述的岩沥青 和硅藻土的粒度分别为300~500目和200~600目。
所述的螺杆挤出机的挤压温度为140~180℃;所述的冷却采用水冷,将 一水槽设在螺杆挤出机的出口外,使挤出的条形料通过水槽;所述的切分采 用轮式切刀;所述的烘干温度为70~90℃,时间为60~80分钟,采用烘箱 或隧道式烘干装置。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树国;付庆福,未经张树国;付庆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294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